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銀行要走進“文化圈”國家版權局擬五方面探路版權金融

2014-09-19 00:49:39

盡管前景廣闊,金融助力版權產業還處于“有案例,無規?!钡某跫夒A段。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江然 實習記者 丁舟洋發自成都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江然 實習記者 丁舟洋發自成都

作為第五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的壓軸大戲,中國版權產業與金融創新高峰論壇昨日(9月18日)如期舉行。來自投融資、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的行業代表,就版權與金融結合的“現狀、挑戰與未來”建言納策。

業內普遍認為,版權作為文化產業的內核,輻射面的廣度與可利用的深度很少有其他行業能具備,而金融機構所看中的版權產業投資核心則包括其商業模式與回報周期。

隨著國家政策不斷利好,文化創意產業被看好,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于慈珂亦在論壇上透露,政策還將持續加碼。“小微企業,特別是文化企業的春天到來了。”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董事長李蘅表示。

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前景廣闊,金融助力版權產業還處于“有案例,無規模”的初級階段。在風控等最受關注的問題上,有金融機構人士指出,應加強自身對行業的了解,及早成為文化企業的 “圈內人”,在深入了解行業發展前景的同時規避風險。

開發版權產業信貸產品/

近年來,政策的扶持讓資本市場看到文化產業龐大的商業機會。僅以紀錄片為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去年發布了關于紀錄片新增扶持基金,以及34個上星綜合頻道平均每天播出30分鐘以上國產紀錄片的有利政策,嗅覺靈敏的投資者已將紀錄片看作下一個投資焦點。

而版權作為文化產業的內核,輻射面的廣度與可利用的深度很少有其他行業能具備。

“版權產業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正式定義,定義為版權可以發揮顯著作用的活動和產業,包括核心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以及非專用支持產業,版權在上述四類產業價值創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不同,對版權保護的依賴程度也逐漸遞減。”昨日,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于慈珂在高峰論壇上簡要概述了我國版權產業發展的現狀。

“從總體上講,版權產業屬于智慧密集型產業,具有高技術、高智力、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特征,是文化和經濟的融合,也是高科技和現代服務業的結合,版權產業已經將技術、文化和商業緊密地連在了一起。”于慈珂指出。

迄今為止,全球超過40個國家已開展版權對經濟貢獻的研究,并普遍認為,版權除了對文化傳播具有價值,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很大。版權產業已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是知識經濟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水平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一個基本的重要標準。

據于慈珂透露,為促進版權產業發展,推動版權產業與金融進一步融合,國家版權局下一步將重點從五個方面配合有關部門進行探索。

首先,以版權資源為基礎,例如金融工具和證券化技術,開發創新型版權經營產品,通過對文化企業的核心版權、資產運營提供金融支持,實現其盈利性及社會性的目標。

其次,以版權公共服務為支撐,建立健全以版權為價值載體的金融產品公開流轉市場,為金融支持文化產業及版權產品開發,提供基本的價值依據。

第三,在文化信貸方面,特別關注以版權價值為核心,開發適合輕資產的版權產業需要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

第四,積極與保險業、金融機構合作,推動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探索開發適合版權創意產業特點和需要的新型險種,為版權金融創新提供信用增值服務,開辟更多的版權金融增值渠道和模式。

第五,加快金融服務創新,改進和完善對版權企業的綜合金融服務,吸引和支持各類社會資本設立版權產業基金、擔保公司、信托公司,拉長版權產業鏈,拓寬社會資本進入版權領域的范圍,為社會資本提供版權領域更多的公平機會。

在政策利好頻出的情況下,與金融融合已成為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顯著特點,近兩年來也有成績。但業內普遍指出,版權作為文化產業的內核,版權金融還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

版權金融遇擔保尷尬/

“客觀來講,版權金融在中國還很不成熟。”艮月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劉太忠在論壇上指出,“用6個字概述就是‘有案例,沒規模’。”一方面,文化創意產業公司發展受到資金掣肘,急需融資;另一方面,金融界保持謹慎,沒有“抵押物”的文化創意產業拿什么擔保風險?

劉太忠表示,投資方最看重的是文化創意作品的核心價值和回報周期。核心價值在于項目是否受到市場歡迎,有沒有獲得交易甚至多次交易的可能,換言之就是評估其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是首當其沖的考慮要素,這個觀點得到業內普遍認同。“從商業角度來看,光是版權還不行,要把版權與廣闊市場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產生價值,不管是做擔保還是從互聯網金融做眾籌,都需要看到版權在市場產生的價值,所以我覺得商業模式設計非常重要。”四川三合創業工場集團董事長馬驥駿表示。

在劉太忠看來,用版權收益進行融資有很大空間。“中國的版權,無論企業還是個人,如果品牌信用上有很好的系統評估,融資會很容易。”

馬驥駿同時指出,目前擔保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融資過程稍顯尷尬。按照中國傳統銀行的標準和要求,擔保更重視企業的有形資產,為版權擔保需要創新,比如類似風投的做法,用債權方式評估企業版權、知識產權,并針對評估價值為企業爭取無抵押授信。

針對版權投資的風險,業內人士指出,投資風險分階段性,前期風險在于前期投入的多少,后期在于此版權被復制的可能性有多大。一個項目的評估需要綜合評估,從中推導出最終收入和未來有可能的收入。

關于用版權來融資的體驗,天津北方電影集團副總裁方衛感觸頗深。方衛表示,他曾用一部連續劇的版權獲得了一大筆融資,而通過購買小說版權、改編電影獲得上億元產業價值的經歷,更是讓他感到作品版權變有形財富的巨大魔力。“不需要抽逃資金、編造假報表,版權給了文化創意產業一個堂堂正正既省錢又生錢的路徑。”

銀行要融入“文化圈”

風險控制是融資環節中各方都關注的問題。金融機構如何更好地規避風險,與文化企業共同成長,是昨日論壇討論的焦點。

“最接近的方案就是風險要分散,同時在多個環節把控。比如版權價值評估要非常專業;其次,用相對保守的態度評估版權價值;第三,引入保理業務或擔保機構。”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董事長李蘅表示。

已有先行者在與文化企業的融合中積累了經驗。昨日,民生銀行文化產業金融事業部副總裁李健以自身案例進行了講解。據了解,民生銀行文化產業金融事業部成立于2011年,目前是國內第一家總行級的文化產業經營機構,目前已對文化類企業提供200億元的授信支持。

“近幾年政策給予文化產業大力支持,文化市場也在不斷發展,企業融資需求相當旺盛,民生銀行接觸的客戶需求也相當多。”李健稱,“但傳統銀行融資服務往往是聚集重資產,版權類、內容類的文化企業往往是輕資產的客戶,融資比較難。”

李健表示,通過兩年來的探索,民生銀行文化產業金融事業部開始進行深度經營。“只有依靠聚焦行業,甚至聚焦細分行業。通過專業化團隊的創新方案,才能更好地認知文化產業的規律,摸清企業的核心價值,繼而真正提供與企業適配性更強的產品和服務。”

作為非文化企業的商業企業,如何有效地成為文化企業的支持商、供應商?李健的回答是,“成為圈內人”。“所以我們提出了深度融入企業、行業。因此這兩年的實踐中,一是強力打造行業研究能力,提升自己對行業的認知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時引進國內外投行業務的新興理念和做法,形成‘商行+投行’的專業化金融服務方案。此外,內部實現專業化審批、一站式審批,高效完成對接。”李健分享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五月天福利午夜 |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 | 又大又黄又爽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