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9 00:49:3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喜威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喜威 發自北京
昨日(9月18日)央行開展了100億元規模的14天期正回購操作,中標利率降低20個基點,至3.50%。據了解,這已是自今年7月份來,14天期正回購中標利率第二次降低,并刷新了3年半來的新低。
記者注意到,昨日,銀行間市場短期資金利率并沒有出現明顯回落。中信證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師鄧海清博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多重因素促成央行此次操作。當前并不是全面降息的時間窗口,未來延續使用目前操作工具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同時,鄧海清表示,定向降息、降準利好資金面和債市,在這種情況下,利率債的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間;另外,在國開債收益率年內下行幅度較大的情況下,10年期國開債與國債的利差已縮窄至70個基點的較低位置,國債的上漲明顯滯后。在目前寬松態勢確立的情況下,后續國債仍有補漲機會。
正回購利率下調20個基點
最新公布的 《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顯示,昨日,央行以利率招標的方式開展了100億元的14天期正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3.50%。
據了解,自今年7月底,央行重啟本輪正回購操作以來,14天期正回購的中標利率一直維持在3.70%不變。今年7月31日,央行重啟了14天期正回購操作,將此前3.80%的招標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3.70%。也就是說,本次14天期正回購利率的下調,已是今年以來的第二次,而3.50%的招標利率亦創下了2011年1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本周公開市場小規模凈投放資金80億元。而此前一周,公開市場則為凈回籠50億元。
鄧海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央行之所以會在此時下調14天期正回購的中標利率,首先是因為近期IPO頻繁推出、存款偏離度指標等因素對貨幣市場造成了沖擊,而在季末、節假日等因素臨近的情況下,貨幣市場資金利率已橫亙在較高水平;其次,通過降低利率,還可以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進而傳導到實體經濟中去,達到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效果;此外,貨幣市場資金利率的降低,還可以緩解市場對宏觀經濟的悲觀預期。
Wind數據顯示,昨日,銀行間市場短期資金利率并沒有出現明顯回落。其中,銀行間市場14天期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小幅反彈11.15個基點,至3.6906%;1個月期則上漲了10.22個基點,至4.5526%,這已是該品種連續第4個交易日上漲。
央行再次釋放寬松信號
在鄧海清看來,14天期正回購利率的下調,是繼傳聞中SLF(常備借貸便利)操作之后,央行釋放出的又一寬松信號。“至此,市場已形成梯次寬松預期格局,即,短期寬松——下調正回購利率;中期寬松——大額SLF操作;中長期寬松——12月財政存款釋放。這樣一來,資金面既無遠慮也無近憂。”
鄧海清認為,價格型寬松的信號已經再現。央行之所以不采取全面降息、降準,是因為傳統的降息、降準旨在鼓勵銀行的寬信貸,而正回購操作是面向一級市場交易商,屬于定向降息的范疇,旨在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鼓勵投資直接融資工具。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報告也表示,在連續開展14天期正回購的情況下,央行將正回購利率下調20個基點,具有一定的政策放松信號。央行希望通過下調正回購利率,小幅引導貨幣市場利率下行,這符合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方針指引。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昨日,中債銀行間財富(總值)指數上漲了0.51點 (0.34%),報149.64,中債交易所國債財富(總值)指數上漲0.49點(0.33%),報147.00,均刷新歷史高位。
“定向降息、降準是央行的最佳抉擇,SLF操作的短期資金投放利好債券,而貨幣市場正回購利率下調,在利好貨幣市場的同時也將利好債券市場,而這種政策搭配對債券市場的利好最大。”鄧海清認為。
鄧海清同時表示,未來價格型寬貨幣將延續,定向降息、降準操作將持續加碼。在“定向寬松”的政策導向十分明確的情況下,全面降息等強刺激政策應當是經濟下滑壓力再加大情況下的最后選擇。央行降低兩次正回購利率而非進行直接全面降息,表明政策當局可能認為,當前仍然不是全面降息的時間窗口,當前情況下繼續做PSL(抵押補充貸款)、SLF、定向降息、降準政策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