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8 00:23:05
興業銀行網上商城再度升級,采用導購型運作模式,將已經成熟的電商平臺鏈接至興業銀行網上商城。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袁君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袁君 發自上海
這是一個互聯網搶食金融業蛋糕的時代,也是一個金融業借道互聯網擴張領土的時代。
近日,記者了解到,興業銀行網上商城再度升級,采用導購型運作模式,將已經成熟的電商平臺鏈接至興業銀行網上商城。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運作模式略顯“雞肋”,用戶可能更傾向于直接選擇其他品牌的電商平臺。對此,興業銀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出于降低商家成本的考慮,現階段該行網上商城采用導購型的輕模式來建設。
2012年以來,不少銀行率先在業內介入電子商務領域,當前,首批觸“電”的銀行都處在業務升級整改的階段。
導購平臺只做流量入口/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興業銀行獲悉,該行“網上商城”再次升級,與多家電商合作,組建了包括海淘、黃金、時尚、房產、家電、鮮花等10個頻道的綜合性電商平臺。
不過,記者注意到,與傳統意義上的網上商城有所不同,升級后的興業銀行網上商城并沒有實現一體化打通,用戶點擊商品頁面后,頁面會跳轉至其他電子商務平臺,如要購買該款商品,則需要在該電子商務平臺新注冊登錄。
以海淘頻道為例,用戶在興業銀行海淘頻道選擇商品,需要跳轉至該商品所在的海淘平臺完成注冊、登錄后付款,該海淘平臺組織海外商家給興業銀行用戶直供海外商品,海淘平臺將直接采用 “國際直郵”方式,將海外商品配送到國內消費者手中。
在支付方面,所有來自興業銀行官方商城的訂單,消費者在支付時,興業銀行都將排在支付選項的首位,并且部分商品會享受特定的優惠。售后方面,如果興業銀行方面接到用戶關于商品的咨詢或投訴,將會直接轉給海淘平臺的客服。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莫岱青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實際上做的是電子商務的導購平臺,只做前端的流量入口,把后端的事情交給電商平臺。這樣在推廣自己的在線支付的同時,還相當于給自己的客戶提供了增值服務,且不需要耗費資金與精力進入自身不熟悉的領域。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該網上商城的運作模式略顯雞肋,用戶更可能會直接選擇其他品牌的電商平臺。
“作為企業日常運營的重要部分,如果讓這些企業再入駐一個新的交易平臺類商城,就意味著將增加更多的邊際成本,新建一套涵蓋商品及庫存、交易管理、結算、在線客服等在內的運營體系,這些都需要商家較大的投入。”興業銀行表示。
“籌建電商平臺對于有些銀行來講投入巨大,和其他已成熟的電商平臺合作,這對銀行來講也很容易,基本不需要太多投入。但就用戶體驗來講,購買商品需要重新注冊登錄,比較麻煩。”莫岱青認為。
銀行做電商仍顯“業余”?/
去年8月31日,興業銀行正式關閉了信用卡網上分期商城,此次網上商城的升級,被業內人士看作是其電商業務的新一輪整改。
“銀行的信用卡商城,自成立以來經營就很一般。它的特色是積分兌換,面向的就是本行的信用卡客戶,提供一種增值服務。”某股份行電子銀行部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些年銀行受到互聯網企業的挑戰,銀行也想通過互聯網主動爭取客源。
記者了解到,除興業銀行外,首批試水電商的銀行目前都處在業務升級整改的階段。建行是首個涉足電子商務領域的銀行,其推出的“善融商務”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平臺自上線之初就引起了各界關注。
期間,善融商務經過了多次升級調整。如今,其個人商城儼然已與淘寶類似,數碼、家電、服飾鞋帽等一應俱全,甚至可以買房買車,且已經實現了一體化打通。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善融商務平臺入駐商戶3萬余戶,注冊會員超過300萬,發布商品41萬件。交易方面,善融商務個人商城成交金額10.35億元、企業商城267.47億元,累計成交金額277.82億元。
這與去年淘寶僅“雙十一”一天就突破350億元的交易額相比,相去甚遠。某股份行電子銀行部人士表示,銀行很難與電商直面抗衡,“建行最早做善融商務,是想在上面集結很多商戶,然后可以去做供應鏈融資,但目前不是很理想。”
除此之外,工行旗下的“融e購”電子商務平臺也在今年初正式上線營業;交通銀行網上商城“交博匯”也對外宣傳將在近期全面升級。
就用戶體驗來看,銀行系電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以“交博匯”為例,記者在網頁上搜索“交博匯”后,出現了交博匯-特色館、金融館、企業館等多個鏈接。打開之后,網頁有的顯示可以進行信用卡積分兌換或分期付款,有的則需要網銀交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客戶身份向交博匯客服咨詢上述情況時,對方稱,近期交博匯與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的積分樂園整合,具體是將交博匯中的特色館并入積分樂園,待全部并入后,將取消特色館頁面。
面對互聯網電商的異軍突起,銀行也希望借道互聯網來爭取客源。交通銀行內部管理層人士認為,銀行想做的其實是個人和企業客戶的資金結算和融資服務,希望把個人的消費引向交行的對公客戶那邊去。
應以金融服務為主/
但是,互聯網電商和銀行本身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主體。雖然有不少人認為,銀行最不缺的就是錢,但在銀行業內人士看來,有錢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像互聯網電商那樣“燒錢”。
“互聯網企業很多都是通過風投等融資行為來維持自身發展,但銀行是通過消耗資本金來投入。金融機構監管嚴格,銀行并沒有很多資源去投入,想要做大其實很難。”上述電子銀行部人士表示。
互聯網電商與銀行的經營目標以及在市場上的定價模式也不一樣。該電子銀行部人士告訴記者,互聯網公司在美國上市,股票的定價是按照平臺上有多少客戶來作為參考,比如一個客戶5美元,那么擁有1億客戶就是5億美元。銀行在A股上的股票定價是完全不同的,銀行追求的是利潤。“互聯網電商是一個前期投入特別大、收獲少的行業。”
上述人士還表示,銀行推出任何一個產品都強調要有風險提示,風險是在第一位的,互聯網公司其實也在做金融產品,但會弱化。電子銀行可以看到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趨勢,但是要一個部門去推動這個事情,還需要和行內各個部門協調,讓他們的思路轉變,比較困難。
“應當鼓勵銀行去做電商平臺,只有做過了才會對互聯網有深刻的體會,才會有改進的空間。”上述電子銀行部人士表示。
莫岱青認為,銀行做電商實際上還是應該以金融服務為主,純個人消費式的網絡電商,并非銀行擅長,在目前用戶的消費習慣已經基本形成的情況下,銀行要和電商進行直面的抗衡還是很難的。
在這一輪銀行系電商的升級整改中,銀行也逐漸找到自己的特色。如建行“善融商務”平臺,設置的“房e通”、“信用卡消費信貸”與“金融超市”三個欄目,均與金融有關;工行“融e購”平臺,設有“金融產品”欄目,并下設“理財”和“品牌貴金屬”欄目;交行“交博匯”特設有“金融館”,并下設“貴金屬”、“理財”、“基金”等多個與金融產品和服務有關的子欄目。
那么,著眼于未來,銀行系電商究竟會扮演怎樣的角色?“說實話,前面的路并不清晰。”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曾坦言,“交博匯現在辦了近兩年,又新近改版,發展勢頭還不錯。但要和余額寶、支付寶比的話,差遠了。”
但實際上,互聯網電商崛起的背后,是其多年前就開始的大量投入,期間的淘汰、合并、轉型……一步步的艱辛已被今日的風光所掩蓋。
上述銀行業內人士均向記者表示,現在外界普遍不看好銀行系電商,但凡事總有個開始。“還是要給銀行一點時間,畢竟要有一個過程,跟互聯網公司相比,銀行(做電商)還處在嬰兒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