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4-05-21 09:37:32
對于中國股民來說,剛剛過去的周一依然是“黑色”的。“5·19”,這個曾經在15年前創造過股市奇跡的時間節點,一如不久前發布的“新國九條”一樣,沒能讓持續低迷的中國股市“滿血復活”。
1999年5月,在席卷中國的網絡科技股熱潮的帶動下,中國股市走出一波飆升態勢,不到兩個月時間,上證綜指漲幅超過50%。次年春節,滬深股市在充分消化“5·19”行情的獲利籌碼后重拾升勢,帶來長達兩年的大牛市,隨后又展開長達四年的熊市之旅。因此輪行情始于5月19日,被稱為“五一九行情”。
顯然,剛剛過去的這個5月19日,只是三年多中國股市1000多個日子里又一個糟糕的日子。即使它距離《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僅六個交易日,但股市表現依然不買賬。
就在這一天,上證綜指跌回之前的點位,無論是對優先股還是對“新國九條”,A股市場都以“一日游”的方式予以回應。人們不禁發問,中國股市的信心究竟哪兒去了?
事實上,最近三年多來,中國股市在起起伏伏中一路走低,投資者的熱情則在“且跌且期待”中慢慢損耗。伴隨著市場的持續低迷,A股新開戶數逐級下滑。中登公司最新數據顯示,前一周A股新開戶6.4萬戶,日均不到1.3萬戶,創出2007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新低。此外,已開戶的賬戶選擇“零持倉”的數量近兩年也增加了300余萬戶。
與股市日益冷清相對的,則是銀行理財和互聯網“寶寶們”的火熱。統計顯示,中國銀行業理財產品余額從2012年底的逾7萬億元快速增長到2013年底的9.5萬億元,截至2月末,銀行理財資產規模高達12.22萬億元。在互聯網理財方面,余額寶僅用9個月的時間,就吸引8100萬客戶,吸金規模達5000億元,一舉超過滬深股市有效賬戶數。
由此看來,中國的投資者們并不是沒有錢投資,而是“用腳投票”,忍痛拋棄了股市,轉戰其他投資領域。投資者的流失反過來讓A股的日子更加難過,進一步打擊了市場信心。
很多人認為,自去年底以來,IPO已經成為壓制股市的頭號力量。的確,孱弱的市場還要迎來數百家新股“來襲”,這樣的擴容很容易帶來心理上的恐懼。但如果說市場是被新股發行嚇怕了,似乎也不妥當。就在IPO暫停的一年多時間里,股市依然跌跌不休,即使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19日晚間宣布年內只發100家之后,股市也并未因此明顯提振。
中國股市的信心究竟哪去了?探究A股市場低迷的原因,必須放在中國經濟所處的特殊轉型期這個大背景下。雖然人們對于A股市場是否能夠擔起“經濟晴雨表”的稱號仍存爭議,但是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對股市的影響依然是首當其沖。
中國經濟目前已經進入增速換擋和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增速有所回落必須要付出代價,而最靈敏的股市對此必然做出反應。即便中國經濟增速與很多發達經濟體相比仍處于較高水平,但在國內經濟預期不穩定以及美國貨幣政策變化的影響下,中國股市難以獨樹一幟地走出持續向好行情亦不背離情理。
不過,最令人憂心的還不是經濟表現的影響,而是長期存在于中國股市自身的老問題。近兩年來,中國股市可謂改革急先鋒,措施不可謂不多,力度不可謂不大。然而,特殊的國情,復雜的市場,讓一些有著美好初衷的改革在現實中碰壁,未能充分釋放改革紅利,擾亂了市場預期。
尤其是長期以來存在的上市就是為了“圈錢”“套利”的心態和現狀,不僅讓投資者寒心,更讓經濟發展受害。
歸根結底,中國股市的前景要依托于其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脫離實體經濟的股市有如無根之木。反之,無論是經濟轉型升級還是混合所有制發展,都將為資本市場的發展帶來新動力,但這首先需要市場自身的轉型。而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求監管者積極推動,也要求包括投資者在內的各類參與者轉變理念。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近日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句話放到中國股市中亦十分恰當。
雖然沒有帶來立竿見影的好行情,但“新國九條”已然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做出了規劃。今年是中國的“改革元年”,人們有理由期待,隨著改革在各個領域全面深入地推進,市場面貌必能悄然改變,丟失的市場信心亦能逐漸“歸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