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05-15 10:18:12
5月13日上午,一則有關監管層“窗口指導”個人住房貸款的消息,攪動了中國樓市敏感的神經。
5月13日上午,一則有關監管層“窗口指導”個人住房貸款的消息,攪動了中國樓市敏感的神經。央行在會議上要求:“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優先滿足居民家庭首次購買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貸款需求。”事實上,有關方面多次提出類似觀點。2011年底,住建部曾要求“優先保證首次購房家庭貸款需求”。2012年2月,央行提出“滿足首次購房家庭的貸款需求”。2013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提出“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購房信貸需求”。去年10月,央行又表態“支持居民購買首套自住房的貸款需求”。
在筆者看來,這次央行力挺首套房貸需求,既是對過去意見的重申,也有新的寓意。一方面是當前多家銀行不斷傳出暫停個人房貸業務的消息,例如,4月份廣州的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三家銀行停止個人房貸業務。首套房貸關乎民生,暫停這一業務也是對民生的傷害。因此,央行公開力挺首套房貸需求。另一方面是當前樓市處于下滑態勢,多個城市庫存量高企,交易量與房價“雙降”。這次央行力挺首套房貸需求,也是在為樓市維穩,同時也能間接起到經濟維穩的目的。因為保證首套房貸需求,就能讓部分剛需入市來穩定樓市,避免樓市快速降溫。再說,這種為樓市維穩的方式也是輿論比較容易接受的。
央行負責人在相關會議上明確指出,“個人住房貸款有經濟增長的穩定功能,是黨中央、國務院民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系統一端連著民生,一端連著黨中央國務院。”換言之,首套房貸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樓市或者經濟。商業銀行要承擔社會責任,不能為了追求商業利益漠視民生與經濟。
不過,各家商業銀行是否是“聽話的孩子”,還有待觀察。筆者對央行力挺首套房貸需求的效果并不看好。
首先是2011年至今有關方面多次強調要優先滿足首次購房家庭的貸款需求,但是,商業銀行暫停房貸業務的消息不斷傳出,這說明,商業銀行只追求商業效益、不“講政治”的習氣并沒有改變。盡管去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新增的個人住房貸款中,首次購房貸款占比達到76.5%,但這并不能說明各家商業銀行在嚴格執行監管部門的要求,滿足了所有首次購房家庭的貸款需求。即使商業銀行愿意給一部分首次購房家庭發放貸款,也往往與存款、理財等業務掛鉤。
其次是由于按揭貸款收益太低,銀行不愿意多做個人住房貸款,再加上信貸收緊,銀行更愿意把有限的貸款投入到更賺錢的業務。商業銀行是追逐利潤的“經濟動物”,只要操作不違規,就有權決定自己的業務,如此,央行力挺首套房貸需求,不等于商業銀行會聽央行的話。恐怕最終商業銀行還是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來操作。
其三是當前的房貸業務存在一定風險。某銀行負責人在解答房貸收緊原因時指出,“房價太高了,我們認為,目前的房子根本不值這么多錢”。也就是說,當前房價高,庫存大,樓市存在繼續降溫可能性,銀行自然不愿意發放房貸,這也會影響到首套房房貸的發放。
各家商業銀行是否是“聽話的孩子”,既取決于銀行資金面是否緊張,銀行是否會從房貸業務受益,也取決于樓市是否安全,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是否把首套房貸作為對商業銀行的主要考核指標——只有對首套房貸做出硬性指標的要求,商業銀行才有可能變成“聽話的孩子”,央行的話才會管用。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