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05-15 08:36:08
每經編輯 陳小雨
每經記者 謝振宇 發自成都
多個工業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仍是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析我國產能過剩的具體情況,不難發現,政府推動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一些地方政府過度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表示,從行業內部看,與“不少企業技術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不強”,競爭仍主要停留在“拼規模、拼價格、擴大生產能力”有關。
昨日(5月14日)上午,第四屆中國(西部)高新技術產業與金融資本對接推進會在成都舉行,陳昌智在會議中講話指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靠創新”。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需要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來讓原本占有資源的企業退出,最終讓市場解決產能過剩等問題。
地方政府成產能過剩推手
陳昌智在講話中指出,從產能的利用率來看,鋼鐵行業為72%,水利行業為73%,電解鋁行業為72%,平板玻璃為65%,船舶行業為75%。這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仍然有一批在建擬建的項目,產能過剩有加劇之勢。
此外,光伏行業、風電設備行業、部分原材料行業和消費品行業也存在過剩的問題。“如此大面積的產能過剩,浪費社會資源,造成環境的污染,制約了經濟發展的提質增效。”陳昌智說。
究其原因,陳昌智認為地方政府是產能過剩的重要推手。“一些地方政府過度的追求經濟快速的增長,熱衷于建設投資拉動大、工業增加值和稅收貢獻高的項目,競相出臺土地、投資、財政、信貸方面的優惠政策,甚至“零地價”吸引更多的投資。”
孫立堅亦認為,如今光伏、鋼鐵等多個行業的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在發展產業上“單單考慮供給而不考慮需求”。
“從GDP考慮,增大投資,可能國家原本8年的投資發展規劃,地方政府2年就完成,以此來拉動業績”。孫立堅說,這造成的后果是,一些傳統制造業行業實際上“需求都沒有了,卻還在增大供給”。
面對地方政府的“助推”,企業也暗自叫苦。就在上個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東風汽車總經理朱福壽公開表示,地方政府的產業政策,助長了中國汽車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企業自身亟需創新破局
在陳昌智看來,造成產能過剩的又一主因,是行業中的企業缺乏創新。
“從行業內部分析,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不少企業技術創新意識和能力不強,科技創新不夠,產品創新不多,企業發展層次不高,產品差別化程度小,競爭仍處在較低層次,主要依靠拼規模、拼價格,擴大生產能力來發展。”陳昌智表示。
財政部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地方國企利潤負增長。2014年1~3月,納入本月報統計范圍的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營業總收入增幅下降,地方國有企業實現利潤仍為負增長。實現利潤方面,204年1~3月,地方國有企業1015.5億元,同比下降3.8%。
“原是周期性的因素掩蓋了結構性的問題,現在需要讓沒有競爭力的企業,被市場所優勝劣汰。”孫立堅指出,讓原本占有資源的一些企業出局,可以讓資源成本降下來,提高財富創造能力,“現在是該到優勝劣汰、凸顯好企業在市場中地位的時候了”。
在一些產能過剩的行業中,提升科技水平、對產品提檔升級,亦是企業的主要破局之道。去年,一位國內民營鋼鐵企業的負責人就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鋼鐵業務目前的策略是“做精做強”,生產精品,提升附加值,而不再增加產能。
“最新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同時指出,我國創新的基礎仍然比較薄弱,企業創新投入的強度和創新的績效都有待提高。”陳昌智認為,要提升國家創新能力,仍然需要持續的加大投入,付出長期的努力,“尤其是我國企業創新投入的強度和創新的績效有待提高,完全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還面臨著很多的挑戰。應對這些挑戰,其核
心唯有改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