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4 00:23:54
華為未來聚焦“管道”,即聚焦所有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連接,而不會涉及信息或內容。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陶力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陶力 發自深圳
華為未來聚焦“管道”,即聚焦所有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連接,而不會涉及信息或內容。在發布2013年財報后,昨天(4月23日)華為一年一度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公司輪值CEO徐直軍向媒體詳解了該公司的“管道”戰略。
“華為是能力有限的公司,未來做什么,不做什么,經過幾年的思考,現在已經清晰。我們做內容做不過好萊塢,應用做不過微軟,所以還是會堅持做好管道。”徐直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華為最新財報顯示,其運營商業務收入占70%,仍是華為最主要利潤來源,但這一業務收入增速已經放緩。徐直軍也承認,這是必然現象,“未來這一業務在公司整體所占比例會降到50%到60%之間”。因此,華為將業績增長點放在了企業業務領域。未來5年,華為的企業業務收入將達到百億美元,目前這一數字僅為157億元人民幣。
聚焦“管道”:投資圍繞這點
徐直軍曾經拿水系統來比喻這種管道體系。“我們的終端是水龍頭,水龍頭一扭,水就能出來。華為在做承載水的管道體系,企業業務、終端業務從嚴格意義上講也不是新業務,它們都是華為管道體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運營商業務之外布局企業業務和終端業務,均是出于這一戰略思維的考慮。
經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審計,華為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390億元,同比增長8.5%;凈利潤為210億元,同比增長34.4%。按美元口徑,華為去年的銷售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1.6%(395億美元)和38.2%(34.7億美元)。
不過,三大業務集群的發展并不均衡。華為面向企業的業務收入達到153億元人民幣,增長幅度為32.3%,占華為整體收入的比例只有6%。而占據了7成收入來源的運營商業務增幅為4%,終端業務增幅為17.8%。
面對這一現狀,徐直軍仍然強調,“管道戰略是華為公司的核心戰略和主航道,未來投資都會圍繞這點。”華為的運營商網絡業務,在繼續幫助運營商打造網絡的同時,將幫助運營商實現向互聯網的轉移,與運營商一起面向終端消費者,包括構建移動互聯網平臺和云服務平臺。
根據華為內部的規劃,該業務群2014年的預期增長目標為8%。“2014年是LTE的爆發之年,移動互聯網的需求持續增長,運營商也需要更好的平臺和服務,這都是我們的機會。”徐直軍補充道。
這一目標與華為公司整體增幅基本保持了一致。根據華為財務管理部副總裁陳繁昌的說法,華為2014年收入將同比增長10%,在2018年達到700億美元。
電信行業資深分析師付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華為從2011年啟動的戰略調整開始見效,并形成了企業業務和終端業務兩個新增長點,但是,“企業業務在未來想要在營收比例上與運營商業務持平,華為還必須在戰略之外理清自己的思路,改變運營商時代的直銷模式,才是變革的關鍵所在。”
突破企業業務:5年沖百億美元
在運營商業務增速放緩和終端業務增速也未明朗的前提下,企業業務成為華為下一個十年增長的突破口。徐直軍表示,華為企業業務的定位是產品提供商,銷售與交付則通過發展合作伙伴的方式。
去年,華為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52億元,比上一年大幅增長32.4%,占總營收比重為6%。未來這一比例有可能迎來數倍增長。“到2018年企業業務的收入要達到100億美元左右,10年后占營收比例將和運營商業務基本持平。”徐直軍提出了發展愿景。
不過,徐直軍強調,企業業務市場潛力巨大,但此前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而發展到現在,華為已經在一些垂直市場具有差異化的競爭力,包括敏捷網絡、數據中心和eLTE等。
華為公司內部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稱,華為在運營商基礎設施上投入太大,必須要依靠企業業務收益來收回投資。“相當于我們以前鋪設了那么多管道,但是用戶需求仍然停留在電話、短信和簡單上網,最大流量的需求也就是視頻了。這些遠遠不夠,我們必須幫助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以促進更大流量的應用需求。”
不過,與華為在海外市場獲得了65%的收益不同,其企業業務的發展集中在中國市場上。華為企業業務中國區渠道部部長沈素榮此前透露,企業業務中國區業績在去年達到了95億元,過去三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35%。她預計,今年銷售收入可以達到130億元。
回應任正非講話:終端戰略不變
前述兩塊主營業務均為B2B業務,而唯一一塊B2C業務的終端業務BG在2013年的增速達到了17.8%,但在公司CEO任正非看來,消費者BG依然應該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盲目對標蘋果、三星和小米。
近日,任正非表示,在做平臺方面,蘋果縱向整合非常成功,三星橫向整合非常成功。而華為短時間內縱向整合不了,做不成蘋果;橫向也整合不了,做不了三星。因此華為“要找找自己該走什么路”。
在具體戰略層面,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華為終端發展一定要有盈利能力、要有持續發展的能力、不能出現惡意庫存、要管理好風險。”其言外之意是華為終端要脫離規模效應,向高額利潤追求,而電商低成本、差異化的路線可以先試,但要堅持自我。這四點意見被業界解讀為華為對終端業務“潑冷水”,甚至是對終端現有戰略并不滿意。
徐直軍否認了上述說法,“我覺得我們在終端的策略是正確的,現在只是為了給他們降降溫,不要浮躁。今年消費者業務BG的戰略仍然是繼續強化品牌,并向中高端市場發展。但是我們不會去做大量的品牌宣傳,而是依靠口碑傳播。”
他透露,該業務的目標是盈利,而不是盲目擴張規模。2014年的預期增長目標在15%~20%。針對此前華為終端在游戲類產品方面與完美世界的合作,徐直軍又繞回了“管道策略”上。“我們不會去做游戲機,未來的終端產品發展路徑會聚焦在能夠產生、消費流量的終端,不做跟流量無關的產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