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4-14 08:36:38
本報記者顧鑫
一季度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隨之而來,穩增長信號越來越明確,而如何穩增長卻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提出,穩增長可以擴大顯性財政支出,而不能過度依靠金融系統和影子銀行。當前政府債務水平整體可控,財政政策發力有著較大的空間,而民間資金在穩增長中亦大有可為。
考慮到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較大、穩增長面臨一定程度的資金掣肘,汪濤認為,中央政府可以擴大赤字和國債發行規模,減少地方配套資金要求,而且有些大的環境治理項目可以由中央負責;也可以發行地方建設債、利用政策性銀行等來籌集資金,減少對銀行信貸和土地出讓金的依賴。
在汪濤看來,穩增長應當借力民間資金。利用政策性銀行或者發行鐵路建設債等都可以吸引民間資金的參與。同時,可以利用參股、承包、收益分享等各種方式加大公有部門和民營部門的合作。
另外,某些公共服務可以由民營部門投資、政府部門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她建議,應進一步放松管制、簡政放權、取消或下放政府行政審批,向民營資本開放更多的行業、尤其是服務業,采取具體措施鼓勵創業和自謀職業,這些措施可以促進民間投資和消費。
有關部門日前提出,各地要對企業債到期兌付工作高度重視,把工作做實,不能掉以輕心,要把保護投資者權益放在首位。這被部分市場人士解讀為出于穩增長的需要,剛性兌付可能卷土重來。對此,汪濤表示,高度重視企業債到期兌付工作可以解讀為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個別違約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企業債、公司債出現違約在國外的金融市場上經常出現。
她還表示,在我國,各種隱性擔保、剛性兌付帶來了極大的道德風險,在促進金融產品發展的同時也積聚了相當大的風險。打破剛性兌付對于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是一個機制上的問題。穩增長不能過度依靠金融系統和影子銀行,不能為了短期融資缺口而損壞市場的長期健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