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04-09 10:36:34
經歷了2013年的轉型風潮,信托業并未守得云開見月明。
一季度集合信托發行呈現低迷態勢,這不免令業內人士對于今年信托業的整體業績擔憂。一面是不時傳來的信托兌付風波,一面是銀行開始收緊信托代銷,信托發行可謂腹背受敵。
發行市場低迷
用益信托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68家信托公司共發行1286款集合信托產品,總發行規模為2104.5億元,環比減少1381.3億元,降幅達39.6%。其中,信托產品的平均期限1.59年,平均年收益率為8.84%。
與此同時,信托產品成立數據也應聲下滑。數據顯示,季度信托公司共成立1204款集合信托計劃,規模為1409.84億元,較發行規模大為縮水。而在去年同期,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師李旸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信托產品成立規模遠低于發行規模,很有可能是因為信托產品的發行并未達到預期的規模。
“不過,信托產品發行低迷并非只是一時現象,而是一種長期趨勢,可以預計未來信托產品的發行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面臨較大挑戰,信托公司應加快建設直銷團隊,并盡快謀求相關業務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發行市場的低迷尤以房地產信托的表現最為典型。用益信托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信托公司房地產集合信托計劃發行規模較去年四季度下降超過40%,成立規模更是下降50%。
腹背受敵
今年以來,隨著整個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以及信托違約事件不斷增多,新信托產品的發行一度面臨困局。
在李旸看來,如今信托產品的發行主要面臨三大困境,一是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各類互聯網理財產品層出不窮,這些產品起點低、流動性好,對于高門檻的信托產品構成了一定影響;二是去年至今出現的多起兌付事件,令投資者感受到信托產品存在一定的風險,這讓他們在購買信托產品時更為謹慎;三是作為信托銷售的主要渠道,銀行現在對于代銷的理財產品審查非常嚴厲,對于理財經理的“飛單”行為也嚴加懲罰,此舉無疑對信托發行形成大沖擊。
華北某財富管理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基金子公司讓利搶食,導致投資者對產品收益率的期許升高,市場的整體資金成本也被抬升得較高,在這種形勢下部分信托公司也在主動收縮發行規模。
而對于房地產項目,信托公司今年以來明顯更加強調風控而非數量,這也是導致其發行數量下滑的原因之一。“我們今年做的房地產項目非常少,公司層面對該類業務的風控標準有所提高,此外項目也沒有以前那么好找。”某銀行系信托公司信托經理坦言。
謀求業務轉型
部分大型信托公司已經開始謀求相關業務轉型,以實現產品的差異化競爭。
記者獲悉,平安信托近日與宋都控股共同簽訂了《關于房地產項目投資戰略合作事宜之合作框架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信托此次并未以傳統的貸款模式介入房地產開發項目,而是擬采用項目合作的方式,對宋都集團開發或代建的單個或多個房地產項目進行投資合作。
華寶信托也在近日成立了一款房地產股權投資基金——華寶金石長贏系列-騰飛創新園信托計劃。不同于市場上常見的“假股真債”式房地產信托,這款產品為真實股權投資房地產基金,并沒有相關的抵質押擔保措施。據悉,這一系列產品主要面向高端客戶,最終項目收益取決于所投項目實際的銷售或退出情況。
“傳統的房地產信托產品可以說同質化非常嚴重,而且很容易被其他機構搶食,而基金化的信托產品則更考驗管理人的運作能力和風控能力,如果真正做好的話很難被替代。”前述財富管理中心負責人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