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4-04 09:12:03
面對當下的債券市場,承銷商們的心情可謂相當復雜。一方面,原先“發債利率低于銀行貸款利率”的日子已悄然變化,令企業發債意愿減弱;另一方面,去年債市整肅風暴提出的“一二級市場利差無限接近”未改,令合理利差被擠壓,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債市的發行。
這從央行4月1日公布的數據便可看出,今年1-2月,債券市場累計發行債券9922.6 億元,同比減少5.1%。
業內人士建議,要想恢復債市一級市場“元氣”,需探索完善信用債的估值定價機制,建立合理的信用債定價基準,并要保持企業信用債合理的一二級市場利差,來恢復信用債的流動性。
發債成本低于貸款好景不再
在經歷了高速發展后,在一些一線債券承銷人士看來,原先“發債的綜合融資成本低于貸款利率”的好景已不再。
據招行投行部副總經理鄭新盈透露,從去年11月份到今年1月份,一些3A級央企發債的綜合融資成本,比貸款基準利率上浮10%還要高,而一些地方3A級企業的發行利率,比貸款基準利率上浮20%后還要高。
以往,在每逢債券市場遭遇流動性緊張時,中低評級發行人發債最受影響,紛紛取消或推遲發債,而已發行的債券發行利率一般都會高企,但當下,此景也嚴重波及到了高評級的發行人。
中國建材副總裁陳學安表示,去年該公司共發行了超短融共9期,發行成本最低為2月28日發行的,當時利率只有3.85%,但到了11月份,發行利率便驟升至5.9%。
“如果再加上各種費用,該利率比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約上浮5%左右。”陳學安表示,對該公司而言,整體融資成本每上升1個基點,公司整體財務費用將增加1800萬,剩下的利潤就會很薄。
事實上,從2009年到2013年上半年,絕大部分時候,債券的發行利率都是比銀行貸款利率低,但從去年下半年來,這種情況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國開行資金局副處長吳之雄對記者表示,此前,債券發行利率整體遠低于貸款利率,一般是基于特殊的時代背景,比如流動性極度寬松或債券發行稀缺等,未來這種時代或一去不復返了。
對此原因,他認為,一方面,信用債的擴容趨勢不可阻擋,另一方面,貨幣“放水”的時代應已結束了,從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看,維持適度松緊的節奏“剛剛好”。而更為關鍵的是,如“非標”等金融產品的興起,也令當下整個金融機構配置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
人為擠壓利差導致多輸
央行本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銀行間債券市場累計發行債券9708.3 億元,同比減少4.7%,而在去年同期,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量同比增加42.4%。
債市高速擴容的速度放緩,原因固然很多,但最被業內人士詬病的一點是,去年的債市風暴中提出的“一二級市場利率水平需無限接近”的要求,被承銷商們看作是“人為”的進行了一次利差擠壓,才導致了上述窘境。
“去年,債券市場人為的進行了一次利差的擠壓行為,甚至提出了債券的一級市場定價要無限接近二級市場的水平,這是最不市場化的一個做法,恐怕導致了目前債券市場形成了一個多輸的局面。”鄭新盈坦言。
此前,交易商協會副秘書長楊農也曾坦言,保持合理的價差是債券市場發展的關鍵,需要讓各方利益參與者都獲得一個均衡點,而這才是解決發行困難的關鍵。
對此,一些主承銷商近日建議,要探索完善信用債的估值定價機制,建立合理的信用債定價基準,要保持企業信用債合理的一二級市場利差,恢復信用債的流動性。
鄭新盈稱,中國債市經過了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今年債市是一個“換擋”年,雖然今年有不少存量債券到期和增量的持續,對債市造成了一定壓力,但只要有好的產品、制度設計和自律,相信會在高速中換擋,而不是在低速中或停車換擋。
信用估值機制屢遭質疑
今年來,在11超日債和多起零星的私募債出現違約風險后,相對于信用違約風險,下一步,市場人士更為擔心的是信用債流動性風險,及由此帶來的信用債估值調整壓力。
“3月初中債登已經下調了65只債券的估值,均參照原信用評級下調1檔估值,我們預計,伴隨市場對信用風險的擔心,加上年報公布在即,未來將有更多債券估值下調。”申萬研究所指出,未來這種估值的易降難升,將引發交易型機構凈值的下降,機構或有贖回壓力。
3月初,為提高估值編制透明度,中債登開始按月公布有爭議的信用債估值編制說明,1月共涉及包括城投債等個券65只,而2014年2月中債估值說明則涉及個券31只,涉及鋼鐵、化工等多家行業。
事實上,中債估值作為當下信用債成交和質押的主要參考標準,是目前機構投資債券資產的主要公允價值“標尺”。如無特殊情況,目前的中債估值一般在每工作日晚18:10左右發布,成為一些機構每晚“翹首以盼”的數據,但在實際交易中,中債估值仍有一些不足和需要修復之處,令機構提出了一些質疑。
比如,2月24日13附息國債18當日成交豐富,成交利率約在4.47%水平,較前日下行4-5個BP,而當日該券中債估值卻反向行之,從4.5197%上調至4.5207%。再如,10佳城投的估值收益率在3月10日突然上漲18個BP。
盡管事后中債登對上述情況進行了說明,并對個券估值進行了修復,但難以忽略的是,目前信用債估值僅是一個參考價格,其難免有一定的偏差。
根據中債登2014年2月份部分中債估值偏差檢驗數據,樣本期內,短融、超短融和中票約50%樣本券估值偏差在-0.1元與0.1元之間,約90%在-0.4元與0.4元之間。而記賬式國債約50%樣本券估值偏差在-0.1元與0.2元之間,約90%在-0.4元與0.6元之間。
在此背景下,一些業內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其中,對于非金融企業融資工具的估值體系,吳之雄表示,建議要擴大報價機構的范圍,機構供需雙方同時可來報價,如大型企業也可以參與估值的報價,同時,也可提高報價頻度,從每周改為每天公布。
“此外,評級也是估值定價體系的重要參數,作為主承銷商,我們經常發現評級出了問題。”吳之雄表示,因此,對于那些評級屢次大幅度偏離市場正常利率的債券評級機構,要建立一套機制,從而提高估值定價體系的適用性。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