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9 00:54:4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北京上空逐漸“撥霾見日”。然而,2月持續嚴重的霧霾天氣,仍讓生活在該地區的人感到心有余悸。
昨日(3月18日),環境保護部發布2月份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按照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評價,2月份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中,北京位列第十位。
對此,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北京之前雖然多數時候未躋身污染較差城市前十名,但是,它的空氣質量在較差城市排名中一直比較靠前。而體現在月度的這種變化,往往和擴散條件相關。
北京再上“黑榜”
環保部通報的結果顯示,2月份,74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60.3%,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39.7%,輕度污染占20.3%,中度污染占7.2%,重度污染占8.3%,嚴重污染占3.9%。其中,超標天數中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最多,占超標天數的91.8%。
按照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評價,2月份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分別是邢臺、石家莊、保定、唐山、邯鄲、西安、廊坊、衡水、濟南和北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是繼去年5月之后,北京再次進入空氣質量“黑榜”城市名單。
馬軍認為,北京再次進入相對較差城市排名前十,一方面和當月的擴散條件相關,另一方面也受自身污染物排放和周邊污染物排放影響。
此外,相較于1月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重點區域監測城市的平均達標天數比例均有所上升。其中,京津冀地區13個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31.5%,與上年同期相比,平均達標天數比例降低0.6個百分點,與1月份相比提高6.1個百分點。
檢查頻現事先“打招呼”
自去年初以來,環保部對重點區域和城市的空氣質量都會按月公布,對比歷次數據不難發現,空氣質量較差的城市中,排名靠前的城市名單變化并不大。
除了氣象條件因素外,污染物排放問題更為關鍵,尤其是企業違規排放、數據造假等問題,一旦通過暗訪、突擊檢查等形式,將可查出大量違規企業。
今年2月,環保部組織了12個督查組,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就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實情況進行專項督查,督查組所到之地幾乎均存在環境違規企業,甚至部分地區企業違規排污問題較為嚴重。
今年3月,環保部將在全國開展專項檢查,要求各級環保部門在檢查中做到 “三不”、“三直”,即“不定時間、不打招呼、不聽匯報、直奔現場、直接督查、直接曝光”。
不可否認,暗訪、突擊檢查等手段已經成為了打擊企業環境問題的利器,那么,是否折射出日常的環境監測、監管已流于形式了呢?
馬軍認為,當前有很多企業都存在環境問題,而且問題非常嚴重。然而這些問題并非很隱蔽,有些是相當明確、清楚的。但是,一些地方環保部門檢查之前,都和企業事先打了招呼,很多都是在表面上糊弄。
對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在談到自己在地方調研經歷時,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曾聽地方群眾反映,當環保執法車快到企業門口時,企業大門口就會有人喊趕緊關停相關設備。“這就是為什么一些非常明顯的問題,只有在暗訪中才能查出來。”上述專家表示。
實際上,政府對一些重點污染源都安裝了實時監控設備,通過監控數據,地方環保部門可以較輕易地了解一些企業的污染物排放問題,一旦發現違規排放將可以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一些企業違規排放的問題,當地的環保部門實際上是非常清楚的。”馬軍表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環保部門的日常監管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環境執法中存在很大的漏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