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3-19 00:54:42
人口城鎮化的背后是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就業機會最大化,沒有就業沒有基礎社會保障機制,所謂的人口城鎮化就是無源之水。
每經編輯 葉檀
每經評論員 葉檀
中國城鎮化進入人口城鎮化新階段。3月16日,新華社授權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提升城鎮化關鍵是就業與創富機制,沒有就業的提升,就不可能有人口城鎮化。人口城鎮化的背后是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就業機會最大化,沒有就業沒有基礎社會保障機制,所謂的人口城鎮化就是無源之水。
此次人口城鎮化的目標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這個謹慎而現實的目標,基于如下事實,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就業崗位無法滿足龐大的就業人口需求,人口城鎮化需要政府真金白銀的保障支出,而當地政府無法通過城鎮化產生的財富足額支付。
目前農民工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2.34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這些常住城鎮人口沒有能夠享受到公平保障服務,因此他們的財富主要體現在鄉村宅基地上空蕩蕩的樓房,人地分離必然造成土地資源大量浪費。如果到2020年有1億農民工朋友從常住城鎮人口,轉化成為戶籍城鎮人口,保守估計,政府需要支付人均10萬元的轉化成本,不刨除通脹,需要10萬億元的成本。
關鍵是農民進城后的就業問題如何解決?
要增加就業,靠的是調動市場活力,靠的是增加農民工朋友的就業技能。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的記者招待會上,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公布了一組數據,可以反映民間市場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獨一無二的重要性:2012年非公有制經濟的企業利潤總額達到1.82萬億,此前5年每年平均增長速度是21.6%。在城鎮基礎設施投資的資產所占的比重,非公有制經濟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占的比重超過60%。另外,非公有制經濟這塊稅收的貢獻超過了50%,GDP所占的比重超過了60%,就業貢獻超過80%。如果從新增就業來看,它的貢獻達到了90%。很明顯,目前拉動經濟主要靠的是民間市場的活力。我國城鎮化率近年來每年增長1.3%,每年相應增加城鎮人口1800萬人,但每年新增就業崗位不到1200萬個。此外,許多城市的新區建設是人為拉動,產業支撐不力,涉及2.6億農民工在城市的發展和生活保障問題,他們進城后的就業缺乏穩定性。
筆者去市場買菜、剪頭,坐出租車聽到外地口音時,拉起家常來,這些外地的農民工朋友基本處于中低端的服務領域,但這樣的低端就業顯然無法讓這些農民工朋友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立足。
此次新型城鎮化規劃,辟出專門一節談 “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農民工培訓”,有效的技能培訓是就業的前提,有什么樣的就業者就有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完全未經培訓的低端勞動力大軍,是中國產業結構無法升級的攔路虎。為農民工朋友的產業培訓事實上一直在做,但效率高低應該體現在農民工朋友的自主選擇上。
人口城鎮化是硬骨頭,涉及利益分配、保障體系建設等各個方面,但重中之重是發展市場解決就業,使城鎮化成為健康的有源之水。有市場,有就業,有一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