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

每經網首頁 > 評論 > 正文

朱邦凌:“制度性熊市”如何終結

每日經濟新聞 2014-02-12 01:11:29

2013年經濟結構調整引發的創業板牛市,更像是熊市征途的插曲。

每經編輯|朱邦凌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朱邦凌(資深市場觀察人士)

2007年6124點以來,A股步入漫漫熊途,反彈高點依次而降。2009年的中小板牛市,2013年經濟結構調整引發的創業板牛市,更像是熊市征途的插曲。

目前,公私募基金與散戶投資者一起,市場集體在新興產業幻覺中起舞,扎堆創業板,集體患上新興產業“意淫癥”。

對新興產業的“意淫”,對應的是A股整體投資的疲弱。無論從交易量還是指數表現,滬市已經逐漸被邊緣化。對新興產業和創業板的追逐游戲,側面反映了以公募基金為首的機構投資者,逐漸喪失投資自信。

基金投資自信的喪失,根源在于熊市折磨下基金對于市場定價權的喪失。

股改后的A股,迎來了產業資本的狂歡,金融資本包括公私募基金則諸神退位。市盈率落差導致的產業套利,在民營資本為主體的創業板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奧賽康的高市盈率發行和存量套現,昭示著產業資本在偽市場化的金融市場的瘋狂。

這種產業套利,是由市盈率的落差造成的。全流通之后,A股的流通市值占總市值的比例已經由股改前的20%左右急劇增加到80%多。這些新增的股票主要集中在產業資本的手中,產業資本已經主導了現在的A股市場。大量的產業資本,可以拿到5倍到10倍市盈率的股份,到幾十倍市盈率的二級市場拋售,享受這種溢價,是制度性紅利。A股的底線實際上變成了產業資本的底線,產業資本的套利行為,決定了目前A股的狀態實際上是一種制度性熊市。

本輪IPO新政,試圖以存量發行來改變這一現象,從而減緩產業資本上市后的拋售。但目前的新股首發股份過少,只占到公司總股份的25%,而存量發行的老股更是平均只有首發股份的三成。目前,存量發行的作用有限,一是限制了超募,二是少量減輕了以后二級市場的大小非套現壓力。但存量發行限制住了超募,卻又帶來了大股東高價套現,引起市場恐慌與非議。

改變這一現象的辦法,需要IPO政策的改變,需要增加新股首發比例。就是在新股發行環節增加流通股比例,將新股首發流通股比例由目前的25%大幅增加到70%~80%。這樣,由于新股流通盤變大,定價也將大幅回落,發行市盈率也將降下來,大規模超募現象也不復存在,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通過存量發行來遏制超募。同時,由于在新股發行環節基本實現了全流通,新的限售股不再大量出現,限售股減持問題和新股“三高”問題也一并解決。

在現行新股發行制度下,由于首發新股比例只有兩成多,導致新股緊缺,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券商和機構投資者又不成比例地分配到大量流通股,網下發行占到新股發行數量的三分之二強,剩余很少股票供散戶投資者交易。希望進行新股投資的中小投資者不得不以高溢價從市場購買。新股發行如果大幅增加流通股,也能增加中小投資者的新股持有比例,創造一個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之間更加平等的舞臺,增加個人投資者的信心。

我們可以將新股發行稱為前端,將新股上市稱為后端。目前IPO政策的主要弊端在于,新股首發比例過低,前端籌碼緊缺,定價過高,而后端特別是新股全流通時,籌碼泛濫,價格大幅折價。由此造成A股的價格瀑布,投資者在這種制度失血的熊市中無法擺脫。換句話說,新股首發流通比例過低,在新股發行時由于籌碼稀缺帶來了新股的高溢價,引起了“三高”問題。在新股上市后由于全流通導致籌碼突然大量涌出,導致股價走低,全市場走向熊市。

大幅增加首發新股流通比例,是IPO改革的重點。它的意義在于,將新股發行問題放在前端解決,在發行時不留后遺癥,消解新股上市后的套現壓力。從宏觀來說,可以一舉終結大小非套現問題,終結我國資本市場的熊市之旅。從微觀角度來說,可以解決困擾多年的新股“三高”問題,新股惡炒問題,也為中小投資者帶來公平的新股交易機會。

唯一的問題是,這會帶來新股發行價格的走低,相關利益方會答應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朱邦凌(資深市場觀察人士) 2007年6124點以來,A股步入漫漫熊途,反彈高點依次而降。2009年的中小板牛市,2013年經濟結構調整引發的創業板牛市,更像是熊市征途的插曲。 目前,公私募基金與散戶投資者一起,市場集體在新興產業幻覺中起舞,扎堆創業板,集體患上新興產業“意淫癥”。 對新興產業的“意淫”,對應的是A股整體投資的疲弱。無論從交易量還是指數表現,滬市已經逐漸被邊緣化。對新興產業和創業板的追逐游戲,側面反映了以公募基金為首的機構投資者,逐漸喪失投資自信。 基金投資自信的喪失,根源在于熊市折磨下基金對于市場定價權的喪失。 股改后的A股,迎來了產業資本的狂歡,金融資本包括公私募基金則諸神退位。市盈率落差導致的產業套利,在民營資本為主體的創業板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奧賽康的高市盈率發行和存量套現,昭示著產業資本在偽市場化的金融市場的瘋狂。 這種產業套利,是由市盈率的落差造成的。全流通之后,A股的流通市值占總市值的比例已經由股改前的20%左右急劇增加到80%多。這些新增的股票主要集中在產業資本的手中,產業資本已經主導了現在的A股市場。大量的產業資本,可以拿到5倍到10倍市盈率的股份,到幾十倍市盈率的二級市場拋售,享受這種溢價,是制度性紅利。A股的底線實際上變成了產業資本的底線,產業資本的套利行為,決定了目前A股的狀態實際上是一種制度性熊市。 本輪IPO新政,試圖以存量發行來改變這一現象,從而減緩產業資本上市后的拋售。但目前的新股首發股份過少,只占到公司總股份的25%,而存量發行的老股更是平均只有首發股份的三成。目前,存量發行的作用有限,一是限制了超募,二是少量減輕了以后二級市場的大小非套現壓力。但存量發行限制住了超募,卻又帶來了大股東高價套現,引起市場恐慌與非議。 改變這一現象的辦法,需要IPO政策的改變,需要增加新股首發比例。就是在新股發行環節增加流通股比例,將新股首發流通股比例由目前的25%大幅增加到70%~80%。這樣,由于新股流通盤變大,定價也將大幅回落,發行市盈率也將降下來,大規模超募現象也不復存在,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通過存量發行來遏制超募。同時,由于在新股發行環節基本實現了全流通,新的限售股不再大量出現,限售股減持問題和新股“三高”問題也一并解決。 在現行新股發行制度下,由于首發新股比例只有兩成多,導致新股緊缺,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券商和機構投資者又不成比例地分配到大量流通股,網下發行占到新股發行數量的三分之二強,剩余很少股票供散戶投資者交易。希望進行新股投資的中小投資者不得不以高溢價從市場購買。新股發行如果大幅增加流通股,也能增加中小投資者的新股持有比例,創造一個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之間更加平等的舞臺,增加個人投資者的信心。 我們可以將新股發行稱為前端,將新股上市稱為后端。目前IPO政策的主要弊端在于,新股首發比例過低,前端籌碼緊缺,定價過高,而后端特別是新股全流通時,籌碼泛濫,價格大幅折價。由此造成A股的價格瀑布,投資者在這種制度失血的熊市中無法擺脫。換句話說,新股首發流通比例過低,在新股發行時由于籌碼稀缺帶來了新股的高溢價,引起了“三高”問題。在新股上市后由于全流通導致籌碼突然大量涌出,導致股價走低,全市場走向熊市。 大幅增加首發新股流通比例,是IPO改革的重點。它的意義在于,將新股發行問題放在前端解決,在發行時不留后遺癥,消解新股上市后的套現壓力。從宏觀來說,可以一舉終結大小非套現問題,終結我國資本市場的熊市之旅。從微觀角度來說,可以解決困擾多年的新股“三高”問題,新股惡炒問題,也為中小投資者帶來公平的新股交易機會。 唯一的問題是,這會帶來新股發行價格的走低,相關利益方會答應嗎?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乱码免费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无字幕 | 婷婷丁香五月六月综合激情啪 | 午夜一日本级频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 在线波多野结衣绝顶高潮抖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