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9 22:57:0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記者 劉明濤
A股長“熊”周期即將邁入第7個年頭,追溯A股難以崛起原因,不難發現更多來至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供給不平衡、做空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隨著IPO重啟、新三板擴容,這些問題還將長期困擾著A股。
持續供給導致“缺血”
6年熊市,如果分段來看,2008年屬于大型股災,主要由于對2007年超級泡沫的一次揚湯止沸;美國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等原因造成。
2009年的單邊上漲,可以看做是對2008年大型股災的一次修復,不過仍處于熊市的下跌通道中,從2010年開始,就是持續的小股災,而造成小股災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股票供求關系的巨大變化,二是高通脹和低增長的宏觀經濟環境。
股改后限售股全面解禁,被鎖定的巨量籌碼被大規模釋放,淹沒市場。因此,2010、2011這兩年,實質上是非國有大小非拋售減持的高峰年。這種籌碼釋放使現實和預期作用交互發揮,打破了市場供求的平衡。
與此同時,IPO的重啟讓A股融資進入了新的高潮,2010年A股首發股票共計349只,這一數字超過2007年至2009年三年發行數量之和。而當年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新股合計首發股份達到了580.40億股,募集資金合計為4879億元,超過之前最高的2007年。到2012年,雖然該年只有150只新股發行,但實際募集資金仍高達926.95億元。
市場資金供給在房地產、銀行理財產品和民間信貸高漲的夾擊下,出現收縮。因此,股票供求關系的這種巨大變化,是形成長期熊市的最根本原因。
做空機制“助長”熊市
供求失衡必導致股指長期受到壓制,而單一做多盈利方式的改變,則會使熊市周期持續。
海南宏潤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黎仕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2009年底到現在的滬指K線圖走勢來看,市場一直走熊的最重要原因是,我國2010年通脹的異動,以及在2011年針對其做出的貨幣收縮等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導致的GDP下滑,乃至這幾年全球經濟的不景氣以及復蘇之路的一波三折。”
“如果我們在研究A股市場這幾年熊市產生的根源,把宏觀經濟給忽略掉,是非常不客觀的。雖然2010年4月我國A股市場的股指期貨誕生,導致了市場機構盈利模式的格局變化;但是,股指的漲跌,究其根源,并不是由金融衍生工具就能夠主導的。”黎仕禹補充道。
有市場人士認為,出臺金融衍生工具,如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是為了完善交易體制,實現股市發展穩定,但目前還處于改變的初期,因此會出現一些問題。由于門檻的限制,期指還不能完全適用于普通投資者,因此普通投資者要想在股市獲利,還是只有單一做多,但是機構有了股指期貨這樣的工具,投資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在宏觀經濟大背景不佳的情況下,股指自然難有表現,但不是說期指的存在,會打壓股指上漲,只要市場環境具備,流動性充裕,市場走牛也并非不可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