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6 01:32:3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喆 發自廣州
每經記者 金喆 發自廣州
近日,不少廣州市民發現,市內多家百濟新特藥房的招牌更換為“康德樂大藥房”。記者調查后發現,身為全球百強企業、美國第二大醫療保健服務商的康德樂,已于上月正式收購廣州百濟新特藥業連鎖有限公司,成為其大股東。
昨日(11月25日),康德樂、百濟新特方面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但并未透露更多合作細節。
對此,一位長期關注醫藥流通領域的業內人士表示,“外資通常采用股權置換、風險投資或聯合投資的形式與國內醫藥流通企業合作,但很難取得對銷售網絡的控制權。因此,相對于本土流通企業,外資企業沒有明顯優勢。”
康德樂多地建銷售網絡
昨日,百濟新特原總經理夏語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確認了公司被康德樂收購一事。康德樂方面則向記者表示,將安排公司高層擇日接受采訪,披露更多收購細節。
資料顯示,百濟新特成立于2002年,目前在國內有19家分店,是國內較大的專科醫藥連鎖企業。
據接近百濟新特的人士透露,早在去年底康德樂就已與百濟新特開始接洽。康德樂入住后,將基本保留百濟新特的原管理團隊,夏語將出任康德樂大藥房的副總經理。除了百濟新特的門店,康德樂在全國還有10家藥店,按照雙方協議,未來這29家藥店統一采用 “康德樂大藥房”品牌。
康德樂大藥房管理團隊也在百濟新特官方網站首頁致顧客的一封信中提到,目前康德樂集團的服務已延伸到全球340多個城市、6.5萬家醫院、14.8萬家零售藥店、擁有500多家藥廠和11個物流中心,2012年營業收入1026億美元。同時,此次合并“不會影響日常業務,所有的服務將得以延續”。
記者了解到,在此次控股百濟新特前,康德樂在國內藥品零售行業進行過多筆投資。2011年上半年,康德樂曾以4.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此前在華經營多年的外資公司永裕醫藥,當年下半年又接連在四川、江蘇等省收購一些當地的醫藥銷售公司。去年6月,康德樂控股了浙江第二大醫藥公司浙江大生醫藥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康德樂已在北京、上海、遼寧、湖北、重慶、四川、江蘇等地建立了銷售網絡。
對此,國內一家醫藥分銷企業的一位資深研究員昨日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康德樂要想在我國構建一個全國性的分銷體系還存在一些阻礙,短期內尚不能對本土醫藥商業巨頭構成沖擊。
被業內視為布局重啟信號
2003年,國內第一家外資參股的醫藥物流企業永裕新興醫藥公司成立,不少國內同行一夜間仿佛如臨大敵。然而,十年時間已過,國內企業依然在藥品批發、零售環節掌控上優勢明顯。
前述業內人士稱,在進入我國藥品流通領域時,大多數外企希望以參股等形式獲取渠道資源,但由于國內藥品流通領域欠規范,外資企業無法適應復雜的環境,通常還是要保持合作企業原來的管理團隊運作。
雖然目前國內企業優勢較為明顯,但康德樂并購百濟新特依然被業內視為外資企業在華重啟布局的一個重要信號。“他們實力雄厚,對國內藥房來說是一個威脅。隨著新版 《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以下簡稱GSP)開始實施,國內藥品零售業將面臨洗牌。”前述研究員稱。
“這一年來藥品零售行業的增長表現較為乏力,處于弱增長時期。”中康資訊總經理吳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而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零售藥店高毛利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一方面,近年來國家發改委已多次調整藥品價格,同時人工、租金等管理成本卻在逐年上漲;另一方面,藥店經營日化產品方面目前已無法與商超營銷模式抗衡,為藥店業績貢獻的利潤大幅縮水。
與此同時,國家食藥監總局日前發布的GSP新規也加速了行業洗牌。“自2016年1月1日起,未達到新版GSP要求的,不得繼續從事藥品經營活動。到時一些中小藥店可能會被淘汰出局。”前述研究員如是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