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投資理財

每經網首頁 > 投資理財 > 正文

10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信披困局:部分淪為“三無產品”

證券日報 2013-11-19 10:47:38

逾10萬億元理財產品正在規模高速路上持續狂飆,然而其中相當部分的產品卻沒有系“安全帶”——信息披露嚴重缺失。

10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信披困局:部分淪為“三無產品”

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數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中“無手續費收取明細”,逾半數銀行的信披中“無產品運行信息”,以結構性產品為主的部分產品“無到期收益率”

逾10萬億元理財產品正在規模高速路上持續狂飆,然而其中相當部分的產品卻沒有系“安全帶”——信息披露嚴重缺失。

本報記者結合商業銀行官網和第三方統計數據調查發現,部分產品淪為“三無產品”:絕大多數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中“無手續費收取明細”,逾半數銀行的信披中“無產品運行信息”,以結構性產品為主的部分產品“無到期收益率”;同時投資者對于信息披露的形式更是“無從選擇”。

產品規模突破10萬億元

幾無懸念

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來說,2013年似乎可以在其成長記錄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截至目前,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達到更高一個量級——10萬億元量級幾無懸念。

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資金余額已經達到9.08萬億元,其中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余額2.78萬億元。本報記者此前了解到的權威數據也顯示,2011年商業銀行共發行8.91萬款理財產品,截至2011年年末的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為4.59萬億元;2012年,全國共有23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了理財業務,截至2012年年底共發行理財產品32152只,理財資金余額為7.1萬億元。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約增長了2萬億元,平均每個季度增長1萬億元。按照此速度大致推算,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很可能已經在今年三季度末達到10萬億元。

或者說,截至目前的11月中旬,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突破10萬億元幾乎已是板上釘釘。

但是,長期以來飽受詬病的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問題一直未能有突破性的改觀。信息披露的不完整、不充分,顯然與逾10萬億元的理財產品規模不匹配,并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

在今年的年中工作會議中,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曾明確要求,已開展理財業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認真規范登記理財信息,加強非現場監管和風險預判預警。

管理費占比高

且無收取明細

本報此前對于銀行理財產品隱性收取高額投資管理費進行了率先揭示,即理財產品實際投資收益中高出預期最高收益率的部分,都被銀行以投資管理費的名義全部收入囊中。近日本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銀行目前仍在收取此項費用,且多數銀行并未向投資者明示具體收取的金額和比例,“代客理財”的法律定位受到沖擊。更有數家原本披露該項收費的銀行在被媒體報道或投資者質疑后,干脆選擇繼續收取但不再披露。

本報記者按照某信披比較全面的城商行一款43天、預期收益率為4.9%的理財產品產品進行計算發現,該款產品管理費與客戶收益的比值可以達到1:3。

“由于資金規模比較小,城商行的收益能力通常并不是最強的”,某銀行業資深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大,議價能力更強,收益率自然更高,可以獲得的管理費也是水漲船高”。當然,普通投資者對于銀行這一高比例的收費并不知情。

此外,部分曾被揭示收取高額投資管理費的銀行,不僅將目前的實際收費情況隱匿起來,甚至還修改產品說明書,以尋求“道義”上的支持。例如,某農商行在說明書中強調“若理財產品資產投資實際運作收益未能超過預期收益,本行自行承擔管理費虧損風險”。然而,銀行承擔的僅僅是所謂的管理費虧損風險,不是理財產品虧損風險,且銀行已經收取了銷售、托管等費用,管理費虧損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

產品投向模糊

運行信息披露不足

在銀行理財產品信披中,有關產品投向等運行信息的披露最為缺乏。普益財富發布的第三季度銀行理財能力排名中,有關信息披露規范性的統計顯示,83家參與排名的銀行中(在百余家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中,排除發行產品數或公開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數小于5款的銀行),有46家運行信息的披露部分得分為“0”。

普益財富研究員肖芳表示,部分國有銀行大量運行中的產品信息披露不足,還有部分國有銀行甚至在產品發行信息上的披露也相當不充分,股份制銀行也多數存在發行、到期或運行信息中的一項或兩項披露嚴重不足的情況。

逾六成結構性產品

無到期收益率

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達到了10萬億元量級,但是其信息披露的強制性仍顯不足。普益財富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共有10253款理財產品到期,僅有76%的產品披露了到期收益數據。

在各類銀行理財產品中,結構性產品是信披缺失的重災區。有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共有938款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其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結構性產品有348款,披露率僅為37%。在披露到期收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中,275款結構性理財產品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占比為79%。

上述數據表明,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信息披露率相當低。在分析人士眼中,其原因在于結構性理財產品因收益波動較大,很多產品不能達到最高預期收益,進而飽受業內詬病,銀行索性對到期收益信息封閉起來不做公布。從已披露到期信息的理財產品來看,其達標率僅為79%,遠低于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達標率水平。

 

責編 趙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婷婷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小说 | 最新久久激情免费视频 | 日本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 天堂日本美女在线播放 | 欧美伊香蕉久久综合网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