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0 00:54:5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涂穎浩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涂穎浩 發自上海
“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多樣化、多層次、規范化的產品和服務。”“建立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合作的機制,加強對醫療行為的監督和對醫療費用的控制”……近日,《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多項鼓勵支持意見,將給裹足不前的商業健康保險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
10月28日下午,平安健康董事長兼CEO陸敏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指出,平安健康險定位于高端醫療保險,專注產品創新、風險控制、服務平臺三個方面,未來還將在此基礎上把整個健康管理串聯起來,發展方向與政策目標相一致。
國家鼓勵做大市場蛋糕
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我國健康險較壽險發展嚴重滯后。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健康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857.5億元,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7589.4億元,占比僅為11.3%。
“在健康險中,純粹的商業醫療保險只有10億~12億元的規模。”陸敏直言,“比照發達國家健康險占到壽險30%的一般規模,國內壽險規模如能達到1萬億元,健康險也有3000億元規模。”
此次《意見》明確提出“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陸敏感慨,“面對這樣一個市場規模,未來肯定有幾家主要的保險提供商去做,但目前真正做這一塊的太少。”
今年初傳出消息,中國第三大保險公司太平洋保險將與德國安聯集團合資成立“太保安聯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取得批復之后,將成為四大保險集團旗下第三家健康保險公司。目前專門的健康險公司共有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侖健康、和諧健康四家。另有消息稱,復星集團也有意向成立專門的健康保險公司。
對此,陸敏認為:“多一些保險同業進來相當于一起來教育市場,效果會更好。”
“意見”利好呼吁政策跟進
此次意見提出 “加快形成多元辦醫格局”,鼓勵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以出資新建、參與改制、托管、公辦民營等多種形式投資醫療服務業。大力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進一步放寬中外合資、合作辦醫條件,逐步擴大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設立獨資醫療機構試點。
陸敏稱:“鼓勵民營資本的進入是符合發展趨勢的。未來若能給予民營醫療機構國民待遇,能夠更好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同時,這些公司更多需要通過商業保險提供服務和保障,這對商業健康保險來講更是一個利好舉措。”
意見中提到的“建立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合作的機制”,也為業界一直希冀。陸敏指出,“由于對于疾病的發病率缺乏足夠經驗和數據,對醫療風險的識別、評估能力較弱,使健康險面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因病返窮,因病致窮’的現象也從反面印證了商業健康險風險控制的必要性。而通過與醫院建立合作關系,則能實現服務上的對接,甚至還有數據上的對接。”
陸敏呼吁,政府應推行數據的標準化,還呼吁針對個人的商業健康保險稅收優惠政策。
從健康險發展的戰略角度來講,陸敏稱,“平安健康的發展方向與政策目標相一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