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2 01:07:36
每經從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全面剖析世界手機“裂”相背景下,相關廠商的解困之道。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齊文婷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齊文婷 發自深圳
IT研究與咨詢公司Gartner發布的全球手機銷量10強排行榜顯示,2013年第二季度,中興、華為、聯想、TCL及宇龍酷派等5家中國手機企業強勢闖入前10榜單。在銷量上,中國手機行業已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態。然后,表面繁榮之下,中國手機行業卻危機四伏。
在三星與蘋果雙雄占據手機業絕對多數利潤的背景下,曾經的老牌手機巨頭正經歷各種陣痛:諾基亞被迫至壯士斷腕、黑莓已走在出售求生的路上……中國手機廠商同樣難逃盈利困局,跌出前十榜單的HTC正徘徊在十字路口;擠進世界手機銷量榜單前十的TCL,正艱難擠進智能手機市場;海爾系中的海爾手機,仍在重新探索著自己在海爾系以及手機行業中的全新定位。
《每日經濟新聞》從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以圍城窘局中的TCL手機、十字路口上的HTC以及智能家電鏈條上重新苦尋新定位的海爾手機等為個案,全面剖析世界手機“裂”相背景下,相關手機廠商的困局及解困之道。
這是一家有過輝煌的手機公司,曾經在功能機時代通過讓手機變得珠光寶氣,坐上國內手機市場銷量冠軍寶座。2004年中國手機廠商遭遇滅頂之災之際,它上演蛇吞象式收購以出走海外市場尋求生存。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品牌,如今已經在智能手機市場上難覓蹤跡,已經很難有人能在第一時間將TCL的名字和手機聯系起來。
2013年上半年,TCL手機全球銷量擠進前十,卻遭遇盈壓力下的圍城窘境:與其品牌知名度不相稱的龐大手機銷量背后卻面臨虧損的殘酷現實。
如今,一度淡出中國消費者視線的TCL通訊,欲殺出一記“回馬槍”,重回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智能機市場,尋找盈突破口。問題在于,已被各級品牌瓜分完畢的中國手機市場,還能容得下TCL通訊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嗎?TCL通訊如何“逆襲”?
銷量全球第八卻深陷窘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對于國內消費者而言,TCL手機基本是一個幾近消失了的手機品牌。對此,TCL通訊COO王激揚曾坦承,在國內,他經常被人詢問一個問題:“TCL還做手機啊?”
與TCL手機在國內的知名度形成強烈對比的是,TCL通訊竟是全球銷量排名前10的手機廠商。Gartner發布的一份全球手機銷量排行榜顯示,2013年第二季度,TCL通訊旗下的手機銷量排名第八。10月11日,TCL集團發布的三季報預告和9月份產品銷量公告指出,2013年前三季度TCL通訊共銷售手機3603萬部,同比增長率高達23.51%;9月TCL通訊手機及其他產品銷量合計545.83萬臺,其中國內和國際市場銷量分別為44.87萬臺和500.96萬臺。國際市場銷量占比高達近92%,且業務主要以OEM、ODM為主。
高企的出貨量卻沒有帶來相應的亮麗業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TCL手機目前深陷量漲而虧損的尷尬局面。
TCL通訊(02618,HK)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通訊業務實現銷售收入51.23億元,同比增長23.97%,虧損1.66億元。上半年手機及其他產品總銷量2063萬臺,同比增長11%;其中中國市場銷量為242.2萬臺,同比下降14.6%;海外市場銷量為1821萬臺,同比增長15.4%。
按照上述財報,在TCL通訊近2000萬臺銷量的背后,意味著每臺手機平均售價不足300元,并且每賣出一部手機,TCL通訊就要損失至少8元錢。
從產品結構上來看,目前TCL通訊的手機產品仍以功能機為主,智能機為輔。以9月為例,TCL通訊實現手機及其他產品銷量合計545.83萬臺。其中智能手機銷量為201.40萬臺,占比僅36.90%,功能機銷售比重仍超過六成。
從產品銷售的區域分布來看,TCL通訊國內市場僅銷售44.87萬臺,占比近8%。
智能機業務成虧損主因/
在總體銷量不斷攀升的同時,TCL通訊卻被指錯失了智能手機、國內市場的雙重機遇,加上現在海外市場面臨功能機增長瓶頸,處境更為艱難。
相比而言,曾與TCL同臺競技的“中華酷聯”等品牌卻在中國智能機市場大爆發之際,抓住機遇在智能機市場發力,使得國內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
目前,中國手機市場品牌眾多,而TCL通訊的手機品牌價值卻不斷減弱,早已不在主流手機品牌之列。
前車之鑒不容忽視。2008年LG成為全球第四大手機廠商,并在2009年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制造商,甚至一度占據中國手機市場近5%的份額。但是,由于未能從功能機轉型為智能機廠商,LG迅速在中國市場上失寵。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產品設計落伍、同質化嚴重,在運營商渠道相對弱勢以及品牌營銷短板,導致了LG的迅速衰落。目前,TCL手機也面臨相同的困境。
TCL通訊從2011年盈利6億多變為2012年虧損1.69億元,罪魁禍首就是智能手機業務。TCL集團對虧損的解釋原因為,入門級智能手機價格戰導致毛利下跌,智能手機未達到規模效益以及新產品的研發和市場的大投入。
據悉,為了加快智能手機研發進度,TCL通訊在2012年前9個月投入研發費用4.29億港元;同時為新興渠道布局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其營銷成本達7.91億港元。
雖然TCL通訊也為三大運營商定制產品,但與華為、中興、聯想、三星等品牌相比,TCL通訊從產品到品牌都無法占到優勢,因此在運營商渠道也難以實現突破。
對此,TCL通訊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2012年和2013年一季度TCL通訊確實處于虧損狀態,但是從今年第2季度開始公司整體業績大幅好轉;8月份已經實現單月177萬臺智能終端。“TCL有運營能力,有產品能力,在中國最缺的就是渠道和品牌。按照王激揚的部署,TCL通訊將組建復合銷售渠道:運營商渠道、電商渠道、社會化渠道同時拓展,我們會一步步建省分公司,把社會化渠道穩固下來;電商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渠道,能幫企業提升品牌,但要做合適的產品,否則就會被淹沒,對此我們選擇高階產品在這塊發力。在品牌方面,搭載著TCL集團今年大規模啟動的品牌戰略,TCL通訊回歸中國市場正當時。”
遲到的智能機轉型/
由國外轉戰國內,由功能機轉向智能機,TCL通訊正在打一場決定命運的翻身硬仗。
9月28日,TCL通訊全球制造基地在廣東惠州宣布正式投產,該基地將成為年產1.2億臺的中國單體產能最大手機制造基地。
據悉,該基地位占地12.05萬平方米,一期二期工程計劃總投資10億元,一期工程今年9月投入使用,年產6500萬臺,并計劃明年二季度全部建成,規劃年產能1.2億臺。
手機行業觀察人士李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TCL的面板生產線設在惠州,TCL將手機制造基地遷至惠州,可以便于整合供應鏈。
自此,TCL通訊正式向外界拉開了反攻國內市場的號角。
投產當日,TCL通訊CEO郭愛平對外高調宣布,要把公司手機出貨量在三年內提升至全球前五,五年內做到全球前三。
王激揚進一步解釋說,要做上述目標,中國及亞太市場做不起來,不可能實現。因此TCL通訊回歸中國市場是戰略性舉動,并希望中國區的營收占比至少要達到20%~25%。事實上,9月占比不及一成,離目標尚遠。
劉渝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國內手機市場由運營商和電商聯合主導,其中由三大運營商渠道出貨的手機,已占整個市場的近七成份額,TCL通訊要想在國內市場實現突破,必須做好運營商渠道。“雖然在功能機時代的國內市場,TCL曾經取得過輝煌的成績,但是目前國內的零售渠道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想要適應需要花一定時間;在運營商市場,目前幾大品牌的地盤劃分已經完成,TCL很難在現有格局中插足。”他說。
對此,李堅也表示,目前國內市場的競爭異常慘烈,而海外市場的情況只相當于幾年前的國內市場,相對于同業競爭者,TCL通訊在國內的品牌知名度、產品更新速度、供應鏈等方面均無競爭優勢。2012年的虧損,正是對這些問題所補交的學費。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王激揚指出,4G將是TCL在中國手機市場東山再起的良機。王激揚進一步指出,在國內市場,電商和運營商兩大渠道將是TCL通訊的突破口,再加上經銷商綜合形成復合的渠道模式。
TCL通訊首席執行官郭愛平在中期業績記者會上也表示,由于中移動推出TD-LTE制式手機補貼,加上政府大力推動TD-LTE制式,故公司已轉移生產TD-LTE制式手機,7、8月已推出相關制式手機,期望借新制式手機減少早前策略定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此外,TCL通訊正在加大對4G的研發投入,去年研發在銷售收入中的占比已達8%~9%。
對此,劉渝龍告訴記者,國內4G市場的成熟還需要歷經1~2年的培育期,手機廠商如果想要在4G時代獲得話語權,必須有遠見、并且有實力進行長期、巨額的投資,同時擁有一支具有良好沉淀的運營商市場團隊,即使這樣,想要打入中移動的4G集采仍是非常困難的挑戰。
“根據中國移動的預計,明年國內的4G終端市場約為1000萬臺,這么小的量又有那么多公司覬覦,TCL在這樣的爭奪中并不占優勢。”他說。
在海外市場,TCL通訊同樣面臨著銷售壓力。根據財報,TCL通訊2010年在海外市場銷售了3400萬臺手機,2011年繼續增長為3800萬臺,但是2012年卻回落到了3600萬臺,今年上半年則是1820萬臺手機。這一系列數據透露著TCL手機海外市場增長乏力的信號。
隨著海外市場需求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轉型期到來,TCL通訊面臨的競爭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對此,劉渝龍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聯發科推出的解決方案大大降低了手機的生產、制造難度,使得印度、東南亞、俄羅斯市場的本土品牌得以崛起,正在侵吞中國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
“由于缺乏品牌和產品優勢,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難以真正站穩腳跟,因此他們的蛋糕能夠輕易地被當地公司瓜分。”劉渝龍說。
對此,李堅向記者表示,TCL手機以前的主要營收來自廉價的功能機,而智能手機取代功能機是大勢所趨,TCL通訊在海外市場遭遇增長瓶頸是必然的。
王激揚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TCL智能手機7月銷量140萬臺、8月170萬臺、9月肯定過200萬臺,“只要智能機銷量超過100萬臺,就肯定能盈利,隨著智能機占比的快速提升,2013年TCL通訊會實現全年盈利。”
除了對智能手機方面的投入外,TCL通訊也通過集團內部出讓土地等方式獲得了不菲資金。
6月27日,TCL多媒體和TCL通訊發布公告稱,TCL多媒體旗下附屬公司TCL王牌及TCL通力作為買方,以7291.8萬元受讓TCL通訊持有的惠州市土地41.56%的權益。
據了解,該地塊位于廣東惠州市仲愷高新區38號小區,土地面積為7.37萬平方米,最新落成的TCL通訊全球制造基地就位于此地。
對于今年出土地出讓一事,TCL通訊公關部門負責人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復稱,出售事項之財務影響:出售該土地之收益將約為5.9萬元(約73000港元),收益乃根據土地原收購成本364.1萬元(約4478000港元)計算。因此該次交易僅僅是綜合多方的業務需要,并不存在輸血的本質。
去年10月,TCL多媒體及TCL通訊發布公告稱,雙方已簽訂土地建筑項目轉讓協議,轉讓土地使用權連同配套樓總計1587萬元,該價格大幅高于雙方此前公告的轉讓金額455.1萬元。對于金額的變化,雙方指出,是因為“最終轉讓的土地面積稍微大些”。
一次次的土地轉讓,成本與轉讓價之間的巨大差異,讓人不禁懷疑這是TCL集團對TCL通訊的資金輸血。
鏈接
漸行漸遠的本土手機巨頭
作為中國家電業的龍頭企業之一,TCL系是國內家電業的一枚“活化石”。回顧TCL通訊在手機行業的數載沉浮,讓人唏噓不已的同時,也襯托出國產手機企業在與國際巨頭搶食過程中的艱難轉型路。
TCL集團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惠陽地區電子工業公司。
1985年,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成立,進入電話機行業并取得了成功。1992年,TCL投資兩千萬元進軍彩電行業謀求轉型,并迅速在彩電業打響名聲。
1999年,國內手機業爆發的前夜,TCL移動通信公司成立,并成為最早拿到信息產業部頒發手機牌照的13家企業之一。
彼時,國內手機市場,仍是國際巨頭盤踞之地。據原信息產業部經濟運行司經運處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的國內手機市場中,摩托羅拉、諾基亞、西門子、愛立信四大巨頭占據84%的市場份額。在此背景下,TCL手機將進軍中高端市場作為自己的主要發展方向,并且一路高歌猛進。TCL手機在2000年~2003年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3%、8.7%和11.2%。在2003年頂峰期,TCL手機實現銷售收入接近100億元,攜手波導、夏新、康佳等手機品牌成為國內手機市場的領先品牌之一。以TCL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廠家,在國內市場的事占有率合計一度高達近六成。
2004年,世界手機業面臨技術變革:攝像、藍牙、JAVA等個性化需求崛起,國際巨頭憑借技術積累,迅速完成轉型以對接市場需求,以營銷起家的國產手機廠家卻措手不及,迅速盛極而落,TCL手機也難逃此劫。
在國內市場遭遇轉型陣痛的背景下,2004年TCL集團準備通過資本收購來渡過難關。然而,事后證明,這一收購卻給TCL通訊帶來了漫長的噩夢。
2004年4月27日,阿爾卡特和TCL集團宣布簽訂諒解備忘錄,兩家公司將共同投資1億歐元成立阿爾卡特TCL聯合投資有限公司。
阿爾卡特公司總部設在法國,彼時手機業務占有全球3%左右的市場。同時,公司還擁有一個全球銷售網絡、一支600人的研發隊伍、核心技術以及多年的市場經驗。
隨后,TCL通訊與法國阿爾卡特合資組建TCL-阿爾卡特移動電話有限公司(簡稱T&A),合資方式為TCL通訊投入5500萬歐元現金認購阿爾卡特股權。
2004年9月,被TCL人寄予厚望的T&A正式開始運營,然而到年底僅4個月的時間內,不但未能幫助TCL手機業務止滑,反而自身即告虧損2.58億港元,從而導致TCL手機業務陷入 “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困局。為了扭虧,TCL通訊宣布以股份互換形式收購阿爾卡特所持的股份,但是情況持續惡化。
經過這次“蛇吞象”式的并購后,TCL集團經營績效大幅滑坡。數據顯示,2004年利潤2.45億元,同比下降57.03%,2005年虧損3.2億元,2006年半年報顯示巨虧7.38億元,其中海外投資業務的虧損是集團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歐洲市場和北美市場,虧損數額相當巨大。
龍旗控股副總裁劉渝龍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TCL以看似便宜的價格收購阿爾卡特的部分資產,但卻沒有看到其背后的隱形成本,并在收購完成后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2006年上半年,TCL借力阿爾卡特品牌資源,開始面向國際網絡運營商生產手機,并終于開始盈利。TCL手機在東南亞、南亞及俄羅斯等海外市場取得突破,阿爾卡特的國際品牌形象及其在國外的分銷渠道終于與TCL通訊完成融合。
對此,劉渝龍特別指出,TCL通訊收購阿爾卡特時,目的在于利用其品牌優勢以及對2.5G、3G方面的專利優勢,取得市場突破,但背上阿爾卡特這一沉重包袱后,最終卻不得不轉為做利潤微薄的OEM、ODM(代工生產),以維持生存。
如此的成長軌跡也造就了TCL通訊如今的業務結構——主要依賴國外市場成長。
目前,TCL通訊生產TCL和ALCATELONETOUCH(阿爾卡特)兩大品牌移動終端產品,主要銷往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市場等國家和地區。
實際上,TCL手機的業務結構并非個案。曾與TCL手機類似成為國內手機業領頭者之一的波導股份,時下其手機業的主要業務同樣來自于海外市場,主要與非洲、印度、孟加拉國等國家的海外手機貿易商合作,向他們提供手機配件的設計、生產等代工業務。
與TCL手機業務結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聯想手機。目前聯想手機業務嚴重依賴于國內市場,比重高達近9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