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3-07-22 14:53:30
回首歷時8年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歷程,人民幣升值始終是其主線。統計數據顯示,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名義匯率已升值超過30%,期間并未如預期實現有效的雙向浮動,市場對匯率水平的關注仍然大于匯率形成機制。
回首歷時8年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歷程,人民幣升值始終是其主線。統計數據顯示,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名義匯率已升值超過30%,期間并未如預期實現有效的雙向浮動,市場對匯率水平的關注仍然大于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首次匯改啟動之時,除應對發達國家施加的壓力以外,其實際預期目標不外乎三大方面。其一,以人民幣升值來平衡對外貿易;其二,以人民幣升值來遏制通貨膨脹;其三,以人民幣升值來促進國內產業升級。
然而,8年過去,實際效果仍存隱憂。首先,看貿易順差,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僅1019億美元,至2008年猛增至2954億美元。金融危機期間匯改暫停,全球貿易量大幅下滑,然而自2010年6月匯改再次啟動以來,我國貿易順差再次由2010年的1831億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311億美元。匯改8年,貿易順差為何不降反升?其主要原因在于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人民幣升值降低了加工貿易商的成本,推動了加工貿易快速增長,并促使相關產業加速向國內轉移,即人民幣升值對促進對平衡對外貿易并無顯著促進作用。
其次,在抑制通脹方面,人民幣升值所產生的效應也值得商榷。匯率升值從限制出口促進進口、降低進口原材料成本等多個途徑產生作用,最終實現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然而,2005年人民幣匯改啟動之時我國全年CPI僅增長1.8%,2007年、2008年先后增長達到4.8%與5.9%。2010年匯改重新啟動以來,2010年、2011年全年CPI增長分別達到3.3%與5.4%。此外,人民幣緩慢升值預期也可誘發套利資本流入,結合同期資金市場的低利率刺激資產泡沫產生。因此,人民幣升值對通脹治理并未形成明確的正向作用。
此外,匯率改革以來的8年,人民幣單邊升值還對我國的經濟與金融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包括幾方面。第一,從流動性角度,人民幣升值預期誘發了海外熱錢通過多種渠道流入我國境內,并通過增加外匯占款的形式造成國內的流動性過剩。第二,從資金流向與資產價格角度,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以來大量熱錢進入中國依次推高了房地產、以棉花為代表的大宗商品甚至是以大蒜、綠豆、葉菜等為代表的基本農產品價格。隨后,除房地產外多數泡沫已經破滅。在這種資金流向下,我國真實經濟與虛擬經濟發生嚴重背離,金融體系隨著資產價格暴漲暴跌脆弱性凸顯,風險大幅增加;而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非但得不到有效的資金支持,反而要承擔高昂的原材料成本。第三,持續升值預期所引發的大量熱錢涌入令宏觀經濟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央行的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沖銷成本也大幅上升。
時至今日,是時候對8年匯改的成效加以評估反思。應合理區分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維持名義匯率不變,一國生產力增長速度超過貿易伙伴,該國勞動者工資和其他要素價格上升,該國勞動者真實收入快速上升,實際匯率上升(巴—薩效應),這正是二戰之后德日經濟奇跡的本質。反觀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單邊升值以及衍生而來的資產價格暴漲的獲益者主要是金融市場投資者,而普通勞動者并未從中獲益,經濟健康發展,促進結構合理化無從談起。如何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及時完善改革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使之服務于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需要,維護相對穩定的名義匯率制度以及穩定的匯率預期已經勢在必行。
原文鏈接 :http://jjckb.xinhuanet.com/invest/2013-07/22/content_456936.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