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8 01:19:28
文:羅慧
在危機來臨之前,沒有人相信情況會如此糟糕,每個人都認為,和以往遭遇危機時一樣,自己最終都安然渡過。
直到雷曼破產,才讓人們意識到,這場起源于華爾街的金融海嘯,其威力是空前的。事實也證明,這場危機給華爾街、整個美國乃至全世界帶來的深遠影響前所未有。
華爾街的崩潰
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華爾街上的投行和商業銀行一家接一家地倒閉或被收購。盡管在政客口中,美國的金融體系依然穩固,但很顯然,雷曼的破產,讓市場陷入了一片恐慌。沒有人想到美國國會最終會放棄雷曼,正如沒有人想到這個在美國歷史上經歷了158年沉浮的大投行會被這一次的危機所吞噬。
華爾街不再是美國財富的象征,在這場危機中,有300多家銀行倒閉,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空空如也,而這條有著400多年歷史的街道,也像是經歷了一場大戰后的廢墟,顯得異常冷清孤寂,人們或許只能從樓宇間殘存的企業標示,才能憑吊往昔的繁華與嘈雜。
伴隨著一輪又一輪的裁員,美國的失業率開始加速上升,這也讓申請失業金的人數不斷擴大,2008年10月20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申請失業金的人數飆升到了25年以來的最高點,其中初次申請失業金的人數達到了16年來的最高點,同時失業率也刷新了1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這使得美國政府不得不加大對失業人員的救助,延長他們的失業保險期限。然而,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這種情況不斷惡化,2009年10月,美國的失業率達到了10.2%,刷新了26年來的紀錄。
傷痕累累的美國經濟
企業倒閉,失業人口增加,人們不得不捂緊口袋過日子。私人消費是美國經濟“三駕馬車”中最重要的一駕,消費的萎縮進一步打擊了美國經濟。對美國政府來說,一方面稅收收入在下降,但救助的開支卻在不斷增加,這也令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規模不斷擴大。
2008年10月14日,美國財政部宣布,2008財年聯邦政府赤字達到4548.1億美元的歷史記錄,而該財年其財政收入同比僅增長了1%。2009財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規模更是首次突破了1萬億美元。
更糟糕的是,美國的GDP年增長率也從2007年的4.9%滑落到2008年的2.2%,到2009年更是首次出現-1.8%的負增長。聯邦政府赤字在GDP中的占比也從2008年的3.2%一躍升到2009年的9.9%,到2011年達到10.8%,居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首,這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得不向美國政府發出警告,要求其削減赤字。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國債的債務上限也在不斷提高,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2008~2011年間,美國國債的上限從10.61萬億美元上調到了14.29萬億美元,國債在GDP中的比重也從69.6%上升到100.3%。
金融危機爆發伊始,美國政府就迅速采取了量化寬松政策來刺激經濟,整個政府處于一個“加杠桿”的過程;與之相反的是,私人部門卻走上了一條漫長的去杠桿化之路。
占領華爾街蔓延全美
隨著危機的深化,人們對于華爾街的感情,逐漸從仰慕變成了仇視。人們痛恨銀行家的貪婪,甚至痛恨美國金融監管機構的放任,釀成了這樣一場災難。2011年9月17日,人們通過社交媒體發起了一場針對美國銀行機構的抗議活動,數百名示威者走上曼哈頓街頭,用“占領華爾街”的方式來反對美國政治的錢權交易、兩黨間的政治斗爭以及社會的不公正。
此后,“占領華爾街”運動迅速升級并蔓延至全美多個城市,從芝加哥到洛杉磯,從舊金山到匹茲堡,都有抗議者的身影。2011年10月5日晚,占領華爾街的示威者再次舉行大規模抗議行動,而這一次抗議人數達到了上萬人,參加者主要是教師工會和運輸工會的成員,而在這次抗議活動中,大部分都是年輕人,這些年輕人正經歷著失業的折磨。
2011年11月15日凌晨,紐約警方對“占領華爾街”活動的抗議者首次進行強制驅逐,在清場的過程中一些抗議者因拒絕離開與警方發生肢體沖突,約200名抗議者被警方逮捕。這項抗議運動也使得原本已經蕭條的華爾街看起來更加滿目瘡痍。
作者為海外研究室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