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3-06-19 11:20:36
申銀萬國對融資融券客戶無資金要求,只要股票賬戶開戶滿6個月即可。
本報見習記者 宋振怡
作為券商經紀業務的一大創新,融資融券的市場投資方式與份額在逐漸加大放寬。兩融業務逐漸占據券商經紀業務的重要份額,因此券商也在加快兩融業務的開展速度。兩融門檻的降低成為必然。
兩融門檻再創新低
申萬“零門檻”
作為券商重點發展的業務之一,近期兩融業務迎來了松綁。上海證券交易所放寬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融資融券相關比例限制,修改原規定“單只標的證券的融資余額或融券余量達到其上市可流通市值或上市可流通量的25%時,上交所可以在次一交易日暫停其融資買入或融券賣出”。放寬之后單只ETF的融資余額或融券余量達到其上市可流通市值或上市可流通量的75%時,上交所宣布自6月3日起,ETF融資融券余額比例限制由25%提高至75%。
ETF兩融規模上限的大幅提升,意味著兩融業務將迎來松綁,不僅推動了券商兩融的發展,同時上交所提升ETF兩融上限的做法,也為衍生品市場擴大了投資空間,增加兩融投資的同時大大增加了兩融套利的機會。
在兩融業務迎來松綁的同時,券商也在加快開展兩融業務的步伐。中登數據月報顯示,4月份個人與機構總開戶數新增145604戶,新銷1686戶,4月個人與機構期末信用賬戶總數達1412865戶,而5月份個人與機構總開戶數新增223922戶,5月份個人與機構期末信用賬戶總數達1634210戶,同比4月份增加達22萬余戶。
這增長的開戶數得益于券商對兩融業務的快速發展,為快速發展兩融業務券商可以說是招式齊出,不僅加大宣傳力度,同時不少營業部也為眾多投資者開展培訓課程。
近期有媒體報道申銀萬國已把兩融門檻降至一萬元。就此記者咨詢申銀萬國營業部,營業部人員表示,只要開戶滿六個月,就可參與融資融券,對資金量沒有要求。同時記者還了解到,北京地區多數券商營業部門檻還處于10萬元-20萬元之間并未降低。
門檻降低喜憂參半
風險如何度量
自監管層放開兩融業務門檻后,券商融資融券業務門檻一降再降,從“50萬元資金,18個月開戶時長”的硬性指標,到門檻放開后的20萬元資金起,再到行業內普遍認同的10萬元,此次申銀萬國實現了資金門檻的移除。
對此,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兩融業務作為券商經紀業務的發展主要對象,門檻逐漸放寬允許更多的投資者進入是必然的。“融資融券業務門檻放開之前,客戶必須有50萬元以上的資產是硬性規定,這也是根據融資融券業務的技術性風險性來確定的,畢竟相對于股票投資的風險來說,兩融業務的風險要大得多,對于那些風險承受能力偏低的中小投資者來說,的確不太合適。”
同時他還表示,50萬元的門檻在融資融券業務開展的初期是比較合適的,但隨著業務的發展這個硬性指標必然不再適合,因此監管層才把門檻設立的標準下放給了券商。從開戶數據方面來看,這一舉措也確實是推動了融資融券業務的發展速度,畢竟50萬元以上資產的規定,把絕大多數中小投資者拒在了門外。
“現階段融資融券市場上普遍要求10萬元以上的資金,大幅降低的門檻讓很多符合標準的中小投資者獲得進入這個市場資格,對券商拓展融資融券業務是一大利好。”
不過他還表示:“一降再降的門檻也伴隨著隱患。由于現階段融資融券市場競爭激烈,因此券商對于融資融券業務的資金門檻必然是隨著市場走,而不是根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度來變化,就如同前一段時間,中信證券首個把兩融門檻降至10萬元后,短時間內多數券商也紛紛把門檻降至10萬元,這是一種市場效應。因此此次申銀萬國移除資金門檻對其他券商也會有所影響。”但上述人士表示其他券商短期內不會跟進。
業內建議
50萬元以上才能參與
“門檻降低使得兩融業務的展業范圍隨之增大,但券商移除資金門檻對投資者來說風險增大。移除融資融券業務的資金門檻并不適宜現階段,畢竟融資融券業務竟相對于股票投資來說,兩融業務的風險要大得多,而且是多空雙向交易,這就對客戶的資金與專業技術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融資融券業務可以理解為借錢炒股,客戶起始資金過低融到的資金也不會多。”上述人士表示。
同時他還表示,最讓人擔憂的是,移除資金門檻即放寬對投資者的要求,會讓很多風險承受力低,但操作技術不高的投資者進入市場,這類投資者盲目操作,同樣他們爆倉率會很高,讓投資者的利益受損。
上述人士還表示:“以現階段的杠桿來計算,1萬元的賬戶,融資大多在1萬元以內,但這點資金是買不到多少股票的,同時融資融券業務還有傭金費用與年利率費用,扣除費用后對投資者來說并不劃算。”同時他還表示,雖然現階段他所在營業部的資金門檻是10萬元,但依然建議投資者如果要做融資融券業務,資金量不能太少,盡量保持在50萬元以上,這樣業務才能做起來同時保證賬戶安全降低爆倉風險。
原文鏈接:http://zqrb.ccstock.cn/html/2013-06/19/content_362262.htm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