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6-02 15:09:21
每經編輯 楊濤
“成都國際化應當瞄準更高標準的目標,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的舉辦就是對成都國際化的最好認同,國際化建設也應當保持本土特色……”,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表示。
5月28日,海聞出席由《成都商報》、《每日經濟新聞》執行,錦江區政府特別支持的 “探索中國新未來—全球財經領袖對話財富成都”活動,他在演講中向聽眾闡述了“新一屆政府未來十年在經濟方面的關鍵詞是什么:城市化與改革”的觀點。
活動期間,海聞還與成都政、商、學界的代表進行了一場關于成都國際化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巔峰對話,縱論成都的國際化之路。
“城市化”與“改革”引領未來十年
在28日下午的主題演講環節中,海聞說,城市化和改革是新一屆政府未來十年在經濟發展上的關鍵詞。對于城市化的作用,他表示“城市化不僅僅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而且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海聞從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解釋了中國城市化的必然性。他說,中國經濟正處于“起飛”階段,“起飛”通常有兩個標志: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這一“起飛”何時結束呢?海聞提出,“起飛”結束很重要的一個標志就是產業結構調整。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完成了將近2/3,還有將近十年的時間來繼續調整。
服務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比重的尤為重要。海聞說,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服務業就會成為經濟的主要部分,它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城市化。
然而,目前中國的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占比不算高,海聞認為,中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需要增加更多的服務業。對于未來中國改革的空間。海聞提出了五個需要改革的領域,包括政府功能、國有企業、財政體制、醫療體系和教育體制。
針對政府功能改革,海聞建議要從困難群眾生活等公平性問題,科研等市場外部性問題,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性問題入手;在國企改革方面,他認為要解決國企和民企公平競爭和民企市場準入的問題;在財政體制改革上,他提出要培養新的稅源;對于醫療改革,海聞表示重點在于增加醫療供給,鼓勵社會投入,同時解決支付問題,包括弱勢群體保險和社區保險;至于教育改革,他表示創新人才培養、高等教育、初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都是改革的方向。
“中國的改革不光要考慮經濟增長,還要考慮社會發展。只要緊緊抓住‘城市化、改革’兩大關鍵詞,我國才能在經濟起飛過程當中順利完成最重要的歷史使命”。海聞總結說。
瞄準高目標保持特色
在當前國際全球化趨勢之下,成都確定了 “加快建設開放型區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的目標。作為長期關注國際經濟的經濟學家,海聞對成都打造國際化城市的目標表示非常贊成和支持。
他認為,國際化城市應該是最高的目標。但要建設國際化城市,從一開始就要確定高標準,成都是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在西部地區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因此成都的發展定位首先就要定得高,“因為國際化城市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指標,還包括社會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綜合指標”。
“在制度機制建設和配套要跟上,比如街道雙語名稱要規范,總不能叫人家學好中文才來。”他認為,中國的國際化城市的吸引力,恰恰在于讓世界各國的人產生想要來的沖動——這是一個挑戰。
海聞建議,除了確定高標準的目標外,還應當保持成都的本土特色。他認為,作為西南重鎮、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成都應當在經濟、文化和生態三個方面加強國際化建設。
比如,經濟方面通過吸引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和提檔,將自身建設成為西南地區、乃至整個西部地區面向世界的重要平臺。文化方面,成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恰恰應該保持原有的獨特的東西。
“我在美國呆很多年,四川比很多地方都有名,一個是大熊貓,一個是川菜。我覺得成都應當充分的利用這兩張名片和其他有名的東西,打造獨有的文化元素。”海聞表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