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3-05-28 09:00:47
編者按:在美國,基金資產管理行業憑借14.7萬億美元規模,已然成為金融業的第一大子產業;而在國內,資產管理行業仍可謂是方興未艾。而國內資產管理大公募時代即將開啟,6月1日新《基金法》的實施必然為金融業帶來一場大變革。券商、基金、PE/VC等多類機構如何群雄逐鹿,又將如何應對行業變遷,證券時報記者將分三期對此深入報道。
5月下旬的一天,上海東郊賓館浦江廳內人頭攢動。
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基金部主任王林、機構部巡視員歐陽昌瓊在此聽取來自證券業40多家公司高管匯報資產管理業務準備情況,以應對即將實施的新《基金法》。
會議結束前,有關負責人語重心長地告訴在座高管,未來誰占據了資產管理行業優勢,就將占據中國未來金融業轉型的制高點,以此要求證券公司高度重視開展以公募為核心的資產管理業務。
資管成金融轉型先導
此前,證監會已經多次向證券公司下發文件,要求券商必須做好準備,迎接6月1號新《基金法》實施后帶來的機遇。
“我希望公募未來做成一個大市場,這個市場不光向券商開放,還向期貨、保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及創業投資基金等資產管理機構開放。”張育軍表達了他的期望,“今年證券機構資產管理規模將很快突破4萬億元,甚至達到5萬億元。”
談及國內金融業發展體會,他稱,金融業轉型首先得向現代資產管理業轉型,券業不能退回只做股票業務,必須向現代資產管理業和現代投行業轉型。
有關背景是,證監會今年相繼對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開放公募資管資格。
“中國很少有行業能像資產管理行業一樣實現每年規模增長超過20%,我相信未來十年,資產管理還將快速增長。”張育軍表示,金融業轉型的最主要發展機遇是利率、匯率的市場化,以及金融的國際化進程,證券公司絕對不能忽視這樣一個重大機遇。
與此佐證的是,在居民財富管理的巨大需求下,今年券商主動型理財產品規模一季度達到750億元,基金公募產品更是超過1000億元。
堅決反對資金池業務
針對資產管理的發展路徑,張育軍指出,必須以規范的方式向現代資產管理業務模式轉型。
“我堅決反對項目資金對接不清晰的資金池業務。”張育軍格外強調,證券機構需占領資管業務核心制高點。
在資產管理一法兩則推行初期,張育軍最擔心的是部分證券公司誤入歧途,制造證監會主席肖鋼曾談及的龐氏騙局。為此,今年3月證監會下發通知專門梳理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今年6月證監會將向券商下發加強資產管理業務的通知。
“出臺這么多文件的核心,就是要證券公司杜絕任何標的物不清楚的項目。好多證券公司都想做資金池產品,我說不行,不能重蹈歷史覆轍。”張育軍稱,證券機構資產管理需實現差距收益,推行標準化產品。
在他看來,在各類證券機構中,運作最為規范是公募基金。其運作高度透明,項目資金一一對應,這也是證監會鼓勵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原因。
對比各類機構,證券公司走向現代資管發展路徑的條件最為成熟。目前保險資管80%為投連險,巨大的銷售成本造成了較大利差損失,而部分商業銀行的資金池業務變相演化為高息攬存,不能實現項目資金一一對應,信托公司則面臨較大的剛性兌付風險。
由低端到高端發展
隨著公募業務和托管資格的放開,券商資管的成長空間已然打開。
對于市場存在“規模漲收入不漲”的看法,張育軍認為,資管業務收入占券商收入總規模的比重會不斷提升。
“資產管理行業就像當年加工產業做三來一補一樣,不做低端,就到不了高端。銀監會出臺8號文后,證券機構可以推出更多的標準化產品,向高端轉型。新《基金法》的實施也為證券機構向高端資產管理行業的過渡提供巨大機遇。”張育軍認為,可以想象一下,資產管理行業去年僅放開3個月就達到3%的占比,當時總規模1.8萬億元,如果規模做到18萬億元,占總收入比重勢必大幅提升。
在他看來,今年資產管理總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到時收入占總規模比將提升至8%~10%,明年或將提升至15%。
“放到未來10年來看,如果資產管理規模從去年的1.89萬億元做到18萬億元,那規模占比甚至達到30%。如果國內券商成長為國際高端的財富管理證券機構,那么占比超過50%都有可能。”張育軍說。
會議后,張育軍向證券公司提出要求,必須學習《基金法》和配套行政法規,仔細研究行業發展思路。
原文: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44,20130528294309826.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