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頻發反思:誰放行了股市“李鬼”

新華網 2013-05-26 13:56:39

股市的“績優股”泡沫究竟有多大?連年虧損的垃圾股靠什么變身“藍籌”?如何修補制度短板?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新華網上海5月26日電(記者 鄭鈞天 杜放)萬福生科因虛報業績超9億元被重罰,海聯訊等8家上市公司因涉嫌收入造假等被立案調查……近來,少數企業將上市變為“造勢”,年報成虛報,股市的“害群之馬”使眾多中小股民蒙受巨虧。

股市的“績優股”泡沫究竟有多大?連年虧損的垃圾股靠什么變身“藍籌”?如何修補制度短板?圍繞一系列焦點,“新華視點”記者展開追蹤調查。

“績優股”神話泡沫有多大?

被稱為“創業板造假第一案”的萬福生科案處罰結果日前出爐,這家虛增收入超過9億元的“績優股”近日公告,公司將被處以罰款30萬元,涉案20名個人被罰345萬元,公司董事長龔永福和原財務總監覃學軍二人終身禁入證券市場。

萬福生科的“績優股”神話始于2008年,依靠做假賬,這家本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在上市前三年,虛增銷售收入累計4.6億元;上市后的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依然惡性不改,再度虛增收入2.8億和1.65億元。以此在創業板市場圈得4.2億元的巨額融資款。

隨著其華麗肥皂泡被戳破,曾經的資本“藍籌”在上市前后的4年半間,剔除“水分”后的真實數字竟然是虧損94萬元。

“績優股”神話的破滅令投資者再度受傷。截至目前,首日開盤31.01元的萬福生科一路跌至5.65元。

中國證監會此前公布消息,稱該案為首例創業板公司涉嫌欺詐發行股票的案件。4月,萬福生科及兩名涉嫌犯罪的人員被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不少中小股民質疑說:萬福生科借融資卷走4.2億元,事后僅被罰款30萬元,造假成本是否太低?

公司財報“變臉”的背后

實際上,我國股民對編造業績泡沫并不陌生,“造假四大天王”——瓊民源、鄭百文、銀廣夏、藍田股份,給中國股市帶來的創傷仍存。

作為造假“先驅”,藍田股份創造了5年股本擴張360%的“藍田神話”;本不具上市資格的鄭百文,被炮制成為利潤10年激增36倍的藍籌股;銀廣夏4年間累計虛增利潤達7.7億元,瓊民源虛構利潤5.4億元,兩者均為“一年績優、兩年績平、三年ST”的變臉典型。

面對頻頻被曝出的注水業績,來自青島的唐先生十分不解:明明虧損的垃圾股怎么就被包裝成“績優股”了呢?

上交所首席經濟學家胡汝銀指出,這些上市公司財報“變臉”的背后,均有為之放行的中介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和保薦機構的身影。加上IPO審核過程中環環相扣的“可操作地帶”,部分心術不正的會計師和保薦人開始尋求“捷徑”。

例如,作為廣東一家生產茶油的企業,新大地2012年因造假倒在上市途中。但它卻創造了“百噸原料造出近萬噸有機肥”的奇跡。根據招股書,2011年其有機肥產量為9254噸,耗用的主要原料茶粕僅有118噸,遠低于招股書中同公司同類項目45%的原料比。

然而,對于此類堪稱“低級”的數據矛盾,負責核實公司發行文件的保薦人和審計核心財務信息的專業會計師居然沒有表示異議。上海某券商保薦人向記者坦承,“只要到了現場,不可能發現不了問題。”

復旦大學會計學系教授李若山認為,萬福生科式的造假,稍有會計常識就能發現。不法從業人員之所以與上市公司勾結,不僅僅是出于利益訴求,還與這些“互謀者”被罰后,能夠有償轉讓業務項目,把違規變成賺錢方式有關。

責編 陳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新華網上海5月26日電(記者鄭鈞天杜放)萬福生科因虛報業績超9億元被重罰,海聯訊等8家上市公司因涉嫌收入造假等被立案調查……近來,少數企業將上市變為“造勢”,年報成虛報,股市的“害群之馬”使眾多中小股民蒙受巨虧。 股市的“績優股”泡沫究竟有多大?連年虧損的垃圾股靠什么變身“藍籌”?如何修補制度短板?圍繞一系列焦點,“新華視點”記者展開追蹤調查。 “績優股”神話泡沫有多大? 被稱為“創業板造假第一案”的萬福生科案處罰結果日前出爐,這家虛增收入超過9億元的“績優股”近日公告,公司將被處以罰款30萬元,涉案20名個人被罰345萬元,公司董事長龔永福和原財務總監覃學軍二人終身禁入證券市場。 萬福生科的“績優股”神話始于2008年,依靠做假賬,這家本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在上市前三年,虛增銷售收入累計4.6億元;上市后的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依然惡性不改,再度虛增收入2.8億和1.65億元。以此在創業板市場圈得4.2億元的巨額融資款。 隨著其華麗肥皂泡被戳破,曾經的資本“藍籌”在上市前后的4年半間,剔除“水分”后的真實數字竟然是虧損94萬元。 “績優股”神話的破滅令投資者再度受傷。截至目前,首日開盤31.01元的萬福生科一路跌至5.65元。 中國證監會此前公布消息,稱該案為首例創業板公司涉嫌欺詐發行股票的案件。4月,萬福生科及兩名涉嫌犯罪的人員被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不少中小股民質疑說:萬福生科借融資卷走4.2億元,事后僅被罰款30萬元,造假成本是否太低? 公司財報“變臉”的背后 實際上,我國股民對編造業績泡沫并不陌生,“造假四大天王”——瓊民源、鄭百文、銀廣夏、藍田股份,給中國股市帶來的創傷仍存。 作為造假“先驅”,藍田股份創造了5年股本擴張360%的“藍田神話”;本不具上市資格的鄭百文,被炮制成為利潤10年激增36倍的藍籌股;銀廣夏4年間累計虛增利潤達7.7億元,瓊民源虛構利潤5.4億元,兩者均為“一年績優、兩年績平、三年ST”的變臉典型。 面對頻頻被曝出的注水業績,來自青島的唐先生十分不解:明明虧損的垃圾股怎么就被包裝成“績優股”了呢? 上交所首席經濟學家胡汝銀指出,這些上市公司財報“變臉”的背后,均有為之放行的中介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和保薦機構的身影。加上IPO審核過程中環環相扣的“可操作地帶”,部分心術不正的會計師和保薦人開始尋求“捷徑”。 例如,作為廣東一家生產茶油的企業,新大地2012年因造假倒在上市途中。但它卻創造了“百噸原料造出近萬噸有機肥”的奇跡。根據招股書,2011年其有機肥產量為9254噸,耗用的主要原料茶粕僅有118噸,遠低于招股書中同公司同類項目45%的原料比。 然而,對于此類堪稱“低級”的數據矛盾,負責核實公司發行文件的保薦人和審計核心財務信息的專業會計師居然沒有表示異議。上海某券商保薦人向記者坦承,“只要到了現場,不可能發現不了問題。” 復旦大學會計學系教授李若山認為,萬福生科式的造假,稍有會計常識就能發現。不法從業人員之所以與上市公司勾結,不僅僅是出于利益訴求,還與這些“互謀者”被罰后,能夠有償轉讓業務項目,把違規變成賺錢方式有關。 如何卡住股市“利益之手”? 近年來,監管層也頻頻祭出重拳打擊違規。2002-2011年十年間,除鄭百文、銀廣廈和藍田股份遭受重罰外,通海高科、立立電子等因涉嫌欺詐直接倒在IPO最后一公里。 2012年以來,證監會的行政處罰力度不斷加大,更加強調中介機構的連帶責任。今年初,監管層將審核陣地前移,啟動了對擬IPO企業的財務專項核查,力求擠出財報水分,以遏制業績變臉和財務造假。目前已有200家擬上市企業被“嚇退”,倒逼中介機構“回歸本位”。 如何讓一些造假企業不再鋌而走險?專家表示,唯有制度卡住它們背后的“利益之手”。 首先,對涉案機構的追責和力度仍需加強。與萬福生科的“從輕發落”類似,圈錢3億元的綠大地,責任人被判400萬元罰款后僅獲緩刑,與上市獲得的巨大利益極不相稱。 造假背后的“合謀者”——為其包裝的投行和會計師事務所也應被嚴厲處罰,促使其勤勉盡責。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造假案中涉及的會計師事務所,有的通過事務所合并或者個人跳槽,繼續執業并有償轉讓業務。 其次,上市機制透明化、市場化改革也需加速。與中介機構相比,發審機構負責審核申報材料,擁有最終決定權。楊朝軍認為,決定企業能否上市的生殺大權在發審委手中,應對財務真實性負責。胡汝銀建議,發審過程可采取公開質詢問答等做法,加強上市的透明度。 第三,A股上市造假屢禁不絕背后,存在“上市就不會退市”的怪圈。上海一位投行人士指出,即使是造假曝光,責任人最多去坐牢,但公司的殼還可以轉手賺幾個億。只要“殼資源”變成稀有品,造假上市的沖動就難以消失。 證監會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要進一步深化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促進市場各方歸位盡責,以市場化、法制化的手段,強化信用約束和程序約束,保護投資者權益。 專家分析認為,遏制造假的根本在于強化監督機制——讓造假主體及相關方傾家蕩產、賠償股民損失,讓放行造假上市者承擔責任,才是治本之策。 原標題:誰放行了股市“李鬼”?——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頻發反思 文章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5/26/c_115910978.htm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色婷婷免费精品视频 | 久久综合激情视频 | 在线看的国产网站 |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 一道本国产精品久久 | 香蕉啪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