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5-26 13:56:39
股市的“績優股”泡沫究竟有多大?連年虧損的垃圾股靠什么變身“藍籌”?如何修補制度短板?
新華網上海5月26日電(記者 鄭鈞天 杜放)萬福生科因虛報業績超9億元被重罰,海聯訊等8家上市公司因涉嫌收入造假等被立案調查……近來,少數企業將上市變為“造勢”,年報成虛報,股市的“害群之馬”使眾多中小股民蒙受巨虧。
股市的“績優股”泡沫究竟有多大?連年虧損的垃圾股靠什么變身“藍籌”?如何修補制度短板?圍繞一系列焦點,“新華視點”記者展開追蹤調查。
“績優股”神話泡沫有多大?
被稱為“創業板造假第一案”的萬福生科案處罰結果日前出爐,這家虛增收入超過9億元的“績優股”近日公告,公司將被處以罰款30萬元,涉案20名個人被罰345萬元,公司董事長龔永福和原財務總監覃學軍二人終身禁入證券市場。
萬福生科的“績優股”神話始于2008年,依靠做假賬,這家本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在上市前三年,虛增銷售收入累計4.6億元;上市后的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依然惡性不改,再度虛增收入2.8億和1.65億元。以此在創業板市場圈得4.2億元的巨額融資款。
隨著其華麗肥皂泡被戳破,曾經的資本“藍籌”在上市前后的4年半間,剔除“水分”后的真實數字竟然是虧損94萬元。
“績優股”神話的破滅令投資者再度受傷。截至目前,首日開盤31.01元的萬福生科一路跌至5.65元。
中國證監會此前公布消息,稱該案為首例創業板公司涉嫌欺詐發行股票的案件。4月,萬福生科及兩名涉嫌犯罪的人員被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不少中小股民質疑說:萬福生科借融資卷走4.2億元,事后僅被罰款30萬元,造假成本是否太低?
公司財報“變臉”的背后
實際上,我國股民對編造業績泡沫并不陌生,“造假四大天王”——瓊民源、鄭百文、銀廣夏、藍田股份,給中國股市帶來的創傷仍存。
作為造假“先驅”,藍田股份創造了5年股本擴張360%的“藍田神話”;本不具上市資格的鄭百文,被炮制成為利潤10年激增36倍的藍籌股;銀廣夏4年間累計虛增利潤達7.7億元,瓊民源虛構利潤5.4億元,兩者均為“一年績優、兩年績平、三年ST”的變臉典型。
面對頻頻被曝出的注水業績,來自青島的唐先生十分不解:明明虧損的垃圾股怎么就被包裝成“績優股”了呢?
上交所首席經濟學家胡汝銀指出,這些上市公司財報“變臉”的背后,均有為之放行的中介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和保薦機構的身影。加上IPO審核過程中環環相扣的“可操作地帶”,部分心術不正的會計師和保薦人開始尋求“捷徑”。
例如,作為廣東一家生產茶油的企業,新大地2012年因造假倒在上市途中。但它卻創造了“百噸原料造出近萬噸有機肥”的奇跡。根據招股書,2011年其有機肥產量為9254噸,耗用的主要原料茶粕僅有118噸,遠低于招股書中同公司同類項目45%的原料比。
然而,對于此類堪稱“低級”的數據矛盾,負責核實公司發行文件的保薦人和審計核心財務信息的專業會計師居然沒有表示異議。上海某券商保薦人向記者坦承,“只要到了現場,不可能發現不了問題。”
復旦大學會計學系教授李若山認為,萬福生科式的造假,稍有會計常識就能發現。不法從業人員之所以與上市公司勾結,不僅僅是出于利益訴求,還與這些“互謀者”被罰后,能夠有償轉讓業務項目,把違規變成賺錢方式有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