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5-19 13:56:58
今年,全國畢業生數量達到歷史最高的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人。
HR反饋:
今年應聘者觀望的少了
南京一家科技型企業的人事經理吳先生坦言,公司目前急需商務專員、美工、客戶服務等職位,某次招聘會現場,他接收了約10份簡歷,但沒有一個人讓他滿意。
吳先生說:“我們也在全國各地進行校園招聘,但是現在還有五六百的用人缺口。去年曾經招收過一批,但是實習期一過,留存率很低。”
一邊是“一碗難求”,一邊是企業遭遇用人荒,問題何在?
“應屆生們對企業的依賴性太強、抗壓能力很弱。”
吳經理說,公司給新進員工培訓三天后,就希望他們能夠上崗,但現實是,現在有時將培訓周期拉長到14天,大學生都未必能勝任。“我們希望招到的大學生能立即上手,而不是再花費精力去培訓。”
在這家公司,許多大學生都要從最基本的商務專員做起,“但是有學生連商務樓的大門都進不去,被保安攆回來,還要我們帶著去拜訪。”
吳經理說,為了幫“90后”減輕生活負擔,公司也嘗試著提高福利,例如提供員工宿舍,在雨花臺附近租下了七八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再聘一個保潔阿姨,僅這一項,公司一年的支出就要增加近30萬。
“也要培養企業文化,我現在就動員各部門經理們,平時多給新員工們買點零食,請他們吃吃飯,聯絡一下感情,費用由公司買單。”
而南京另一家信息技術公司人事經理則表示,今年發出offer后,學校的簽約率明顯比去年提高近一半,他們更希望能盡快吃顆定心丸,而不再觀望。
■影響
畢業生更傾向于穩定的工作
雖然就業的外部環境遭遇寒流,但是,不同層次的高校,對就業難的“體感”相差較大。
去國企和大企業的多了
東南大學學生處副處長張曉堅表示,今年到學校招聘的用人單位總量與往年基本持平,但崗位數有所減少,“主要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外企崗位減少”。
張曉堅說,截至目前,今年該校簽約學生已有80%,但由于形勢收緊,學生們也更傾向于穩定性的工作,例如去國企或大型企業就業的更多。
在兩所財經類高校,校方對就業遇冷似乎沒有太大的擔憂,南京財經大學就業指導中心處長殷建新表示,學校每年本科畢業生有80%左右是直接就業,今年已經有約50%的學生確定了工作去向,還有10%左右屬于確定意向,還未正式簽約;另有10%左右選擇考公務員、村官、入伍等。
殷建新解釋,財經類院校就業出路比較廣,服務業、商貿等方向崗位需求并沒有多大波動。南京審計學院招生就業中心相關老師也表示,今年相較往年就業率并沒有減少多少。“崗位要求對專業越來越細分,可能對畢業生質量要求更高。”
就業形勢嚴峻助推“啃老”
而對于更多的本二、本三高校,遭遇的“寒流”更明顯。南京一所本二高校,目前的簽約率只有40%,比去年同期下降15個百分點。“主要集中在人文類專業,還有廣泛開設的專業,例如市場營銷,此外新上專業社會認可度也不高。”該校就業相關負責人表示,部分行業的起薪也有所下調,例如行政管理、文秘等專業,從原來的2200元降低到1800元。
而在一所211工科類院校,目前可統計的簽約率大概在40%左右,相比較往年,下降了3~5個百分點左右。
“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結構調整,招聘崗位減少了15%左右,而這些國有企業是每年招錄高校畢業生的主力。”該校就業中心負責人表示,今年的就業形勢嚴峻,使得女生、文科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更加困難。
還有非重點高校就業部門負責人表示,其實,該校的招聘會辦了不下10場,提供的崗位也不少,但學生們有時并不買賬,“除了宏觀形勢,很多孩子越來越不希望到基層就業。例如還有工科專業女生,絕大多數不喜歡去生產車間工作。”
該負責人說,現在的學生心態較以往有很大變化,“以前的學生覺得不工作可恥,但現在覺得理所應當,有的家長把孩子慣壞了,即使畢業回家啃老也不在乎。”
■出路
不少學校提供便利鼓勵創業
“把眼光放寬一些”
現代快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江蘇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選擇上,偏好于留在長三角地區,而這也限制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
“我們學校都是面向全國招生,不光江蘇生源的學生要留在南京,很多非江蘇生源也選擇留在南京,其實把眼光放寬一點,也是有很多就業機會的。”南理工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王渤建議,高校畢業生轉變“守土”的就業觀念,多留意其他地區的工作機會,其實也能有很好的發展。
“我們現在做就業指導時,都會鼓勵學生去川渝經濟圈、長株潭經濟圈等中西部地區發展,強調注重生活質量、幸福度等。”
利用專業優勢創業
在南理工,設計藝術與傳播學院按是比較“小眾”的文科院系,畢業生中卻出現了七八個創業團隊,用自主創業解決了就業問題。
“這些團隊利用學校的學科優勢,從事工業設計方向;同時有利用學校創業孵化園的有利條件,解決了創業初期的一些經濟、場地問題。”王渤說,預計一兩年之內,這些創業團隊應該可以吸納學弟學妹,解決一些需要就業的畢業生。
鼓勵創業是不少學校采納的緩解就業壓力的方式之一,很多學校都為創業者提供了不少便利條件。“我們學校畢業生在畢業5年之內,都可以享受在校生的創業優惠政策。學校的創業孵化園也是提供給學生免費使用一年。”王渤解釋,除此之外,南理工還提供了“科研助理”等雇員制崗位,都是為了緩解畢業生就業難壓力。
專家觀點:多方發力才能解就業窘境
在相關專家看來,眼下就業窘境中的各種尷尬,其實是諸多積弊的后遺癥,要改變須多方發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一些人文社科類專業學生明顯遇冷。這并不是什么‘新發現’。這類專業的遇冷,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盲目擴招。我國高校近年來人文社科類專業的擴招規模遠大于理工專業,這是因為舉辦理工科專業需要實驗設備、專任教師,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而舉辦人文社科專業,擴大招生規模,成本小、更容易。”
熊丙奇認為,這種功利的辦學思維,一方面使學校只注重規模,而忽視辦學特色和質量,另一方面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由于這些專業招生、培養規模增長迅猛,而社會需求無法跟上,就業難是注定的。
而在今年的考研大軍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因為逃避就業壓力被“逼上梁山”的畢業生。201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達到180萬,較2012年的165.6萬,增加了8.7%,其中江蘇的增幅為7.3%。而從各校研究生招生計劃看,卻基本維持不變或小幅上調,考研競爭加劇。
在熊丙奇看來,“這是典型的‘延遲’就業難的做法,在最初幾年,這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部分大學畢業生可以推遲兩年、三年再畢業找工作,可是,時間一久,這些學生走向人才市場,積累的問題就顯現出來。如果這種發展教育的思路不變,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此后若干年,年年都會是最難就業年。”
本周四,教育部下發通知,規定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大力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不得對求職者設置性別、民族等條件,招聘高校畢業生,不得以畢業院校、年齡、戶籍等作為限制性要求。
熊丙奇認為,把大學分為“985”“211”“一本”“二本”“三本”是制造就業不公平的根源所在,“我國一些二本院校、三本院校現在淪為考研基地,以及一些高職院校,把學生專升本作為辦學目標,這種辦學,能向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嗎?”
原文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5/19/c_124731939.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