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4-25 08:51:14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已經過去兩年多,核泄漏對海洋環境的影響仍在持續,并波及到西太平洋。昨天(4月24日),國家海洋局公布了2012年度開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第二航次監測結果,監測海域全部海水樣品中均檢出了放射性核元素銫-137、鍶-90。其中,部分站位銫-137含量仍明顯超出核泄漏事故前日本近岸海域水平。46%的海水樣品中檢出了正常情況下海水中無法檢出的放射性核元素銫-134。
這也是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后,國家海洋局對西太平洋海洋環境進行的第四場放射性監測。此次監測時間為2012年11月8日至12月23日,歷時45天,航程9000余海里。主要是對日本福島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國管轄海域的海洋大氣、海水、海洋生物、海洋沉積物實施監測。
最近的監測結果顯示,監測海域海水中銫-137、銫-134含量較2012年第一航次有所下降,但部分站位銫-137含量仍顯著高于核泄漏事故前日本近岸海水水平;海洋生物仍受到核泄漏事故影響,且受影響的范圍和程度有所增加。
其中,海域中魷魚(巴特柔魚)樣品中銫-134、銫-137和銀-110m的活度(即有效濃度)較2012年第一航次有所下降,但鍶-90活度有所升高。此外,在日本以東及東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捕獲的卵圓疣鱗鲀、少鱗燕鰩魚、橫帶扁頜針魚、蛇鯖、六斑刺鲀、艾氏刺鲀、棕斑兔頭鲀樣品中均檢測出銫-137。
公開資料顯示,銫-137是金屬銫的同位素之一,放射性較強,人體攝入量超過0.25Gy(輻射劑量率單位)后會導致造血系統、神經系統損傷,非正常生育乃至絕育;攝入量超過6Gy,能夠致人死亡,其他放射性元素對人體均有危害。
有海洋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我國捕撈的魷魚主要位于北太平洋傳統魷釣作業漁場,不過由于受到洋流影響,我國進口的魷魚是否受影響尚不得而知,當務之急是要擴大我國海洋產品的檢測范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