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4 01:16:2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新醫改推行3年多以來,老百姓關心的并不是出臺了多少政策、推進了多少改革,他們真正關心的是:何時不再看病難,何時不再看病貴。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姚愛興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獨家專訪。作為分管衛生部門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的自治區領導,姚愛興表示,新醫改解決了很多問題,在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方面效果明顯,但下一步公立醫院的改革還是難點。
公立醫院改革難題依舊
NBD:新醫改以來,多地基層醫管部門表示財政壓力較大,有哪些辦法能夠破解這一難題?
姚愛興:新醫改的頭兩年在強基礎、建機制上做了大量工作,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從去年開始,醫改轉向公立醫院改革、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等方向。
醫改原來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過去歷年的欠賬,就是政府投入不足。應該說在新一輪改革啟動以后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很多問題,從城到鄉,從大醫院到小醫院,可以明顯感覺到國家在基礎設施投了很多錢,在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方面效果很明顯,病人明顯向下回流,留在基層的越來越多。下一步,像寧夏等地方,公立醫院改革依舊是一個難題。
NBD:難點在哪里?
姚愛興:難點還是投入的問題。公立醫院本身欠賬很多,過去的基礎設施、設備主要靠自籌經費甚至銀行借貸實現。另外,政府給公立醫院的錢不是全額的,而是差額,即政府給一定比例,剩下的自籌,就是工資人頭費。公立醫院講的“四個分開”,關鍵是分開以后投入渠道要明確,要讓醫院養人的錢由公共財政支出解決,而不是靠藥費診療費。
其次,要提高醫務人員待遇。不光是工資漲多少,而是在現有機制上做文章,要體現醫生的勞動。
NBD:對“以藥養醫”應該怎么來改革?
姚愛興:不能以藥養醫。養醫分兩個方面:既然是公立醫院的醫生,醫生的收入就應該主要由財政保證;另一方面,醫生的收入應該來自于他的服務、診療、技術,也就是提高診療技術服務費,甚至通過績效考核來保證。寧夏鄉鎮等基層醫療機構在3年新醫改期間就已經全部取消了藥品的加成,去年我們把縣級公立醫院的加成也全部取消了。
NBD:衛生部試點的“先看病后付費”制度,您看具備全面推廣的條件嗎?
姚愛興:從醫療衛生救死扶傷角度來講,這是應該的,因為生命永遠第一位?,F在的問題是社會誠信體系存在問題。我認為不能單純、孤立地來看“先看病后付費”能否推行,而是應該在社會誠信的大背景下來說這個事。如果人人講誠信,如果全社會建立誠信檔案,就不會擔心患者看完病不結賬就跑了,這里面要有約束。
建立第三方醫患調解機制
NBD:在發生一些患者或其家屬襲擊醫生的事件后,您認為該如何提高醫生工作的安全性,解決醫患溝通的難題?
姚愛興:醫患矛盾實質和大環境有關,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缺乏互信,一旦協商不夠,理解不夠,就容易發生醫患的糾紛?;颊呖偸歉杏X到醫生在給他開大處方、重復檢查,總想讓他多付錢。對此寧夏正一級一級采取督查,以規范醫生的行為。物價、藥監、衛生部門以及醫院自己也在查,所以并不是沒有約束醫生的東西。我認為由于一開始缺乏互信,發生糾紛以后溝通又不及時,或者是信息的不對稱,造成患者本人或家屬會有一些誤解。加上現在缺乏一個醫患糾紛調解機制,缺乏第三方調解,最終導致醫患矛盾不斷升級。最后經常的結果是,本來患者是弱勢的,最后變成醫生是弱勢的,最終受害的是醫院、醫生。目前寧夏已經提出,把建立醫患糾紛調解機制納入社會管理創新內容里面。NBD:具體由什么部門來做呢?
姚愛興:衛生部門不行,大家會認為它和醫院是一家。我建議由司法部門來牽頭調解,再由多個部門參與解決,衛生、工商部門,工會婦聯團委等社會組織也參與進來,比如患者所在單位的工會等組織可以參與進來,讓患者心里有底,有人替自己說話。我們在寧夏主要想推這一個。
NBD:為遏制大處方、過度醫療,之前有個總額支付改革,會不會導致出現有的病相互推諉的情況?
姚愛興:寧夏在醫療支付制度改革上先走了一步,今年是試行改革的第三年,其主要目的是控制費用,防止基金崩潰。因為我們有多少錢發多少錢,而且一級一級都有約束,在寧夏我們先選了兩個縣,目前推廣到兩個地級市。
這個問題如果解決好,應該不會出現大病推諉。但在試點過程中,我們出現了局部地區在某個階段住不進醫院的問題。原因是在總額包干的前體下,結余的歸自己,一旦名額用完了,再住一個就超了,會導致醫院貼錢看病。后來這個問題解決了,辦法是一定要給衛生部門、醫保部門報告經費包干使用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它和總額預付有點類似,后面可以進行調整,因為那是一個按照歷年常規的平均水平。實際上我們根據每年患者人數的增加往上調整,另外確需住院的,就向衛生部門報告,隨之也會有所調整??傊?,手段既要有一定的標準,又要有一定的靈活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