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1-20 18:00:00
全國多地遭遇十面“霾”伏,PM2.5爆表,環保概念股被熱炒。隨著環境的惡化,環保概念也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屢陷“污染門”
聯邦制藥(內蒙古)有限公司,于2007年7月24日獲批成立,注冊資本5000萬元人民幣,主要業務為制造和銷售醫藥中間體6-APA,這是一種生產半合抗青霉素類抗生素氨芐鈉和阿莫西林的重要原料藥。內蒙古分公司的生產基地位于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目前已形成年產8000噸6-APA的產能,并且公司年產12000噸6-APA的擴建項目也投產在即。
據記者了解,華北督查中心2012年7月30日至8月1日對聯邦制藥巴彥淖爾市的生產基地進行了現場檢查。而在10月31日發布的督察結果通報文件中顯示,無論是聯邦制藥還是為聯邦制藥處理污水、危廢排放物的企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
文件顯示,聯邦制藥(內蒙古)有限公司違法問題有:1.違反《環評法》,新建沼氣燃燒項目未進行環評影響評價;四期年產12000噸6-APA工程項目環評批復中要求建設4臺210t/h的循環液化床鍋爐,目前實際已建成5臺260t/h循環液化床鍋爐,并配套建設了6臺3200m3/min空壓機組和2個涼水塔,企業還準備各上4臺25kW的背壓式發電機組。2.違反《固廢法》,廢苯乙酸溶液未按危廢進行管理,暫存場所不達標,送德正化工(無危險處置資質)處理。
此外,還存在3點管理問題:1.廢溶液、廢甲醇等危險廢物未進行識別,且未到當地環保部門進行申報。2.現場檢查污水處理設施正在運行,在線出水COD(化學需氧量)92.93mg/l,6月17日至18日在線過水COD濃度均超標。3.污水處理中的四效蒸發器都分時段未按要求投運。
據一位接近華北督查中心的環保人士對記者透露,聯邦制藥的第一項環境違法問題主要是未批先建以及超環評標準多建,這樣就有可能出現企業自身處理污染的能力無法完全處理其產生的污染物,進而導致各項排放超標,最終破壞環境的情形出現。
而對于廢苯乙酸溶液的處理問題,該環保人士指出,制藥廠廢棄的苯乙酸溶液濃度很高,對人體和自然環境有很大的危害,而聯邦制藥內蒙古公司對廢苯乙酸溶液的管理很混亂,其下游負責處理的企業德正化工更是自建設以來至今沒有通過環保驗收,部分從聯邦制藥運來的廢苯乙酸溶液甚至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流到了德正化工廠區附近的土壤中。
此外,其他為聯邦制藥處理污水、固體廢物的下游企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環保問題,包括光大聯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德源肥業有限公司、巴彥淖爾污水處理廠。其中光大聯豐為聯邦制藥處理藥渣污泥,德源肥業處理菌絲,巴彥淖爾污水處理廠處理聯邦制藥經過初步處理后的工業廢水。
“從聯邦制藥自己到下游的處理廠均出現環保問題,可以說聯邦制藥沒有一項污染物的處理是完全合格的。”該環保人士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