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2-12-11 01:07:30
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信托公司在今年三季度的資產規模達6.32萬億元,較去年年末的4.81萬億元增長3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梅俊彥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梅俊彥 發自深圳
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信托公司在今年三季度的資產規模達6.32萬億元,較去年年末的4.81萬億元增長31%。
縱觀2008年來信托業的崛起,有其發展的內在邏輯。業內人士表示,他們或許正在偏離信托代客理財的初衷,從長遠來看,集合信托會成為主流。
銀根收緊后的狂歡
2008年次貸危機以后,4萬億元財政刺激沖擊市場,加上房地產業持續火爆,推動了信托資產在2009年實現了65%的增長,其中基礎產業信托和房地產業信托分別增長104%和82%,實現了信托業在近年來的第一次爆發式的增長。
到了2010年1月份,央行將大型金額機構的存準率從15.5%提高到16%,一個貨幣緊縮的周期悄然來臨。隨后兩次上調存準率后,為了抑制物價上漲,從2010年11月開始,央行基本上連續上調存準率。到2011年12月5日,存準率已上升至21.5%。同期,企業發現向銀行借錢越來越難,于是信托公司開始嘗試“挑起大梁”。
“銀行收緊銀根,信托融資的功能就凸顯。跟銀行融資相比,其主要優勢就是不占用銀行信貸規模,融資速度快,融資可控性強。”一位信托業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該分析師還指出,跟銀行貸款相比,除了放款快以外,信托融資可以通過法律來控制風險,某種程度上還可以彌補企業信用資源的不足。“由于信托財產必須與受托人和委托人的自有資產相分離,進行獨立核算,使得信托資產與融資企業的整體信用以及破產風險相分離,具有局部信用保證和風險控制機制。”
“相比之下,銀行信貸和證券發行都直接影響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其信用風險只能通過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來防范控制。”該分析師說。
就是這些優勢,使得信托融資在2011年迅速崛起。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2011年銀行信貸數據,全年新增信貸為7.47萬億元。有報告指出,2011年末,信托融資類資產余額為2.48萬億元,全年增量為6808.72億元。信托的融資性資產的增量相當于銀行信貸規模的9%。
集合信托將成主流
2011年4月份,《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拜訪了坐落在北京復興門的一家信托公司。其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該公司在銷售過程中不需要對外大肆宣傳,產品銷售的情況非常好。
當時市場上預期年收益率10%以上的信托產品比比皆是,而記者了解到投資的人似乎都不太擔心能否還本付息的問題。有資產抵押和保本,使得投資者熱衷于購買信托產品。“哪怕信托項目真有虧損,信托公司為了不影響聲譽也會向投資者兌付”成為了當時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就是所謂的信托產品的剛性兌付)。
2010年中國銀監會發布《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本法》,決定進一步對信托公司實施凈資本管理,其信托業務的規模需要與凈資本的大小相掛鉤。由此,也掀起了信托公司增資擴股的熱潮,信托公司自有財產日益增厚,風險抵御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不過,對于近期一些金融機構的個別信托產品暴露出的風險,一位理財產品設計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認為信托有剛性兌付,所以現階段出現風險的概率比較少。而比如說青島的一些項目進入了資產拍賣的流程,我認為只是個案。”
上述理財產品設計師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現在偏離了信托本身代客理財的初衷,變成了銀行做不了的貸款,信托去做,特指房地產信托。對于信托公司而言,集合信托是更靠譜一些的,是信托自己的業務,而不是銀行表內、表外的搬家工作。從長遠來看,集合信托會成為主流。我不擔心銀行跟信托會產生很激烈的競爭,他們各有自己的發展方向。”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huan00.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