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7 01:04:5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聽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李聽 發自上海
沉穩而不失鋒芒,這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見到大眾保險公司董事長張興時最直觀的第一印象。
張興所帶領的大眾保險,無疑是最近一年來保險市場的熱點公司:2011年7月,國際 “保險教父”——美國AIG集團前董事長格林伯格通過其掌控的史帶國際有限公司,以3.5億元的價格成為大眾保險的戰略投資者,此舉轟動業界;2011年底,時任江西保監局局長的張興“轉戰”大眾保險,再度引發媒體對大眾保險的關注。
從“裁判員”到“運動員”,如何在短時間內適應保險業強手林立的“叢林游戲”,考驗著這位有著近20年保險監管經歷的49歲少壯派險企掌門人。
日前,在一次會議的間隙,大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興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暢談其對中小保險公司規模擴張、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心得與體會。
談競爭:
堅持創新 差異化經營
大眾保險1995年在上海成立,是第6家全國性保險公司。
作為新“轉行”的險企掌門人,張興曾先后擔任過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銀行一處副處長、正處級監管員、中國保監會國際部副主任、上海保監局副局長、江西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等職務。
事實上,在加入大眾保險之前,張興已經對如何經營中小保險公司作出了自己的思考,那就是“一定要進行差異化經營”,這一看法剛好和“保險教父”格林伯格不謀而合。在繼2011年成功實現大眾保險 “打平盈利”之后,2012年,他又將目標緊緊鎖定在“再次實現承保、投資雙盈利”。
NBD:您怎么看待企業創新、差異化經營與大眾保險的關系?
張興:大眾保險不斷創新、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有中、外等幾方面因素。從格老(指格林伯格)的角度來說,他做AIG董事長38年,把一個小公司變成美國以及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是基于不斷的產品創新和差異化發展實現的。從大眾保險本身來說,雖然是一家十幾年的老公司,但從現在的資本規模、業務規模等方面來看,我們還是一家中小保險公司。顯然,從資本、技術等方面來看,如果我們與大公司比拼手續費不具優勢。在這樣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大眾保險公司如何才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一定要特色經營、差異化競爭!這既是格老加入大眾保險之后的要求,也是我在長期保險監管崗位上思考的結果。在這一點上,我和格老的觀點不謀而合。我們思考得更多的是——客戶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客戶需要的產品,我們自己能開發就自己開發。如果我們想要開發的產品,技術上不夠成熟、或者說承保能力不夠的,就找“紐約”。這樣的話,可以把中外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合力。當然,現階段我們依舊處于“磨合階段”。
NBD:大眾的“創新”與其他公司的創新有何區別?
張興:舉個例子。我們最近推出的“見義勇為”保障計劃,有好幾個發起單位。他們曾經找過多家保險公司,有壽險公司也有產險公司,有中資公司也有外資公司,但這些公司由于各種原因都沒有“接受”合作邀請。和我們一接觸,我們首先認為推行這個計劃,不僅能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光榮傳統,消除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而且能很好地體現保險業的社會責任,提升保險業的形象。其次,對于塑造公司自身的品牌也有積極作用。我們與有關方面認真研究了它的可行性和風險之后,研發了這款產品,并把它定位為一個半公益性的產品,還未上市就收到了社會的積極響應。
事實上,在史帶國際入股大眾保險后,我們已推出200多款創新型保險產品。比如“家政無憂”綜合保障計劃;和春秋航空合作開發的航班延誤保險等;參與了一些貨運險、意外健康險、工程險的競標等。同時,大眾保險已與淘寶、攜程、春秋航空、海航等展開多方合作。
總之,大眾保險要突圍發展,除了要做好原有產品和業務之外,還要不斷開發新的產品。目前,從我們的經營考核上來說,我們每年都有業務考核的指標,外資股東考核的指標甚至更為嚴格。比如考核周期縮短到“周”,這樣就很有壓力。那就得考慮這個產品能不能賣出去,如果賣不出去,我們怎么辦?那就得不斷開發新的產品,以創新驅動發展。
談機構改革:
管理部門大精簡業務部門更細分
史帶國際入股大眾保險之初,史帶派了總經理麥邵斯和副總經理彭德智進入經營層,同時還有一個專家組。此后,麥邵斯因個人原因退出大眾經營層,外方股東另外派出陳耀中加入管理層。
在外界看來,在香港成長、多年在內地工作的陳耀中,更容易讓管理層之間跨越語言障礙,將更多的精力聚焦在產品、技術、市場等關乎公司成長的領域。事實上,在大眾保險完成股權整合后,機構改革的序幕就已經拉開了。
NBD:史帶入股后,大眾保險在組織架構上有何調整?
張興:我們對原來的組織架構進行了一些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我們盡量加強業務銷售部門,精簡內部管理部門。比如,辦公室把宣傳、行政、文秘、接待、黨辦、董事會事務等納入其中;又比如人力資源部、黨委組織部、紀檢監察處實行三塊牌子、一套班子,合并起來了。
以前公司業務部門只有車險部和非車險部兩大部門,目前公司業務部門細分為車險部、意外健康險部、商業保險部等三大部門,其中商業保險部又下設財產險部、責任險部、水險部。在考核體系上,設立了利潤中心制度,從以前的總體考核,細化到按照業務條線進行考核,要求每個業務條線都要盈利,激發各個部門的創新力。
NBD:除了組織結構,在產品體系搭建上有何發展?
張興:去年以來我們新推出的產品有兩三百個,當然有些是主險產品,有些是附加險產品。從數量上來說是蠻多的,從銷售的情況來看,并不是所有的新產品都能成為主力產品。相比于壽險產品來說,產險產品更易于創新,更能迅速滿足百姓消費者的需要。
談擴張:
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抗風險能力
2012年,在解決了股權困擾、資本金到位之后,大眾保險在張興的帶領下“二次創業”。如何通過有選擇地開設分支機構,以平衡風險成本,成為張興面臨的重要問題。
NBD:在新的分支機構設立上,大眾保險有何考慮?
張興:設立新的分支機構,這一步是必須要走出去的。我們目前的分支機構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但華東地區競爭慘烈,也是交強險嚴重虧損地區。業務越集中,抗風險能力就越弱,只有通過逐步增設機構,向中西部地區拓展業務,形成合理布局,才能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NBD:具體來說,在機構設立上如何動作?
張興:只能一步一步走。現在監管部門要求是,一個一個申請,一個一個審批。
NBD:在目前的競爭格局下,各家保險公司已經基本占據了屬于自己的市場份額,對大眾保險來說,成長空間在哪里?
張興:現在很難說、也不便說我們的成長空間在哪里。我只能說,社會的需求、百姓的需要就是我們發展的目標。不同的細分客戶群體,對保險產品的需求也是細分的,對中小公司來說,我們就要考慮自己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們已就今后的發展形成了一些思路。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huan00.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