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商訊

每經網首頁 > 商訊 > 正文

“雙十一”網絡狂吸金 大促為何遭遇“三宗罪”?

新華網 2012-11-12 16:56:51

盛宴的背后,購物體驗不佳、商品“臨陣下架”、特價商品“躲貓貓”、先提價后降價,大促的消費體驗卻讓消費者難言滿意。

促銷“狂歡”背后“三宗罪”

網購的盛宴背后,是一地雞毛。購物體驗不佳,或許還可以歸罪于流量,當季產品“臨陣下架”,過季產品頂著上;特價商品“躲貓貓”,零點瞬間“秒殺”,回頭又“起死回生”;節前提高原價,做到“一個月內最便宜”,但實際支付價格卻高于之前的“活動價”,這“三宗罪”卻讓消費者如鯁在喉。

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上海白領李穎對網購遭遇頗為不滿。她告訴記者,自己看中了一款某旗艦店承諾將成為“對折包郵”商品的襪子,計劃在12日凌晨拍下來。“我怕網店下架,特地在11點50分還刷新了一次,提前把商品放到了購物車,熬到12點刷新后,這雙庫存幾百件、并非‘秒殺’活動的商品居然就不見了,收藏的鏈接一直顯示為錯誤。”

事實上,在不少聲稱全場5折的服裝類旗艦店里,為了避免被消費者發現“臨陣下架”,包括ONLY、VERO MODA等品牌在內的旗艦店,其當季的產品甚至早在11日前的一周開始已經陸陸續續下架,取而代之的是去年開始長期在“特賣”“對折”的老款。

瞬間“秒殺”而空的產品,居然隔幾個小時后“胡漢三又回來了”。上海白領郁林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某旗艦店推出的某款化妝水,限量450件,到11日0時00分的時候瞬間變成了100來件,不到2分鐘就顯示該商品已下架。結果今天中午起來一看,購物車里的化妝水‘起死回生’,一樣是對折,庫存顯示還有160多件。既然不是真‘秒殺’,又何必用這樣的噱頭呢?”

先提價,再打折,也是網民質疑大促的重要原因。比如,某飾品旗艦店的一款水晶吊墜項鏈,“雙十一”的促銷價是79.90元,但其用戶評價卻顯示這款產品不僅在“聚劃算”“淘金幣”等活動時的價格低得多,旗艦店自己舉行的活動價此前也只要69元。

責編 楊濤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少妇饥渴 | 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永久视频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午夜 | 中文字幕第8页在线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