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11-12 10:02:35
青海省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已陸續啟動實施涉及11個方面的具體補償政策。
新華網西寧11月12日電(記者何偉)記者從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了解到,為促進三江源頭生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青海省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已陸續啟動實施涉及11個方面的具體補償政策。
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受多種因素影響,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影響到源區及中下游水域。2005年,國務院批準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共包括22個建設項目,總投資75億元。
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李曉南介紹,近三年來,青海省采取提前墊付等辦法,增加工程投資,加快工程進度,截至今年8月底,累計安排下達投資56.7億元,占總投資的76%,已完成投資54.5億元。目前,能源建設、鼠害防治、退耕還林還草、人工增雨和生態移民等項目已完成建設任務,三江源局部地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今年,青海省財政、氣象等部門出臺實施生態環境監測評估、草原生態管護機制兩項補償政策,下達資金1.4億元,主要對各地開展生態監測與評估工作給予必要的設備購置經費,并從農牧民群眾中招募近萬名生態管護員進行草場日常管護,使相關工作步入常態化、規范化管理。
李曉南告訴記者,為支持5萬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青海省設立生態移民創業扶持資金,組織技能培訓,加大勞務輸出,鼓勵生態畜牧業和服務業發展。據統計,2005年至2011年,三江源生態移民純收入年均增長10%,達到2350余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