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海洋經濟10年增長約5倍 產業結構現重大調整

每經網 2012-11-04 14:16:50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青島

國家海洋經濟大棋局加速,近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引發市場對于國內經濟從陸地向海洋延伸的想象。此前,國務院已批準山東、浙江、廣東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以及浙江舟山海洋經濟新區,福建是第五個獲得國家批復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省(市)。

"發展海洋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巨大動力。"11月3日,由中央電視臺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經濟轉型的藍色動力"全球實業論壇上,國家海洋局政策法規和規劃司王殿昌司長表示,海洋是人類生產活動的可擴展空間,海洋資源是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海洋產業具有廣闊的空間。這次論壇由華夏幸福基業鼎力支持。

國家海洋局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是中國發展海洋事業、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經濟不景氣、房地產等支柱產業受抑制的情況下,海洋經濟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海洋經濟十年增長5倍

今年以來,有關海洋經濟的多個國家級區域規劃相繼面市,并獲得國家層面的一系列支持。國務院前期密集批復包括福建、天津、河北、遼寧、江蘇、浙江、山東、廣西等八省區市海洋功能區劃。

王殿昌介紹,目前,沿海地區已經形成了三個層面的布局,除了省級層面規劃,還有我國沿海三角洲地區的規劃,在這個基礎上,國務院又批準設立了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平潭綜合試驗區和橫琴半島規劃區,標志著我國海洋經濟正在延伸。

2003年,國務院發布了我國第一個指導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05年,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左右,到2010年達到5%以上"的增長目標。

不過,海洋經濟的發展速度遠超預期。2011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4.5萬億,比上年增長10.4%,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7%,相比2001年的0.93萬億元,增長了約5倍。

隨著國家海洋戰略的提速,各個海洋大省均提出了發展目標,福建省出臺的《關于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2013年全面啟動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2015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7300億元。此前,廣東提出2015年海洋經濟規模目標1.5萬億元,浙江省已編制總投資超過1.2萬億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而獲批復的三沙市海洋經濟規模也達萬億級。

據專家統計,截至目前,已發布規劃的各地海洋經濟2015年產值目標共計已高達7.05萬億元。而全國2011年全國海洋經濟總值為4.5萬億元,"十二五"期間仍有超過50%的增長空間。

海洋經濟近年來已成為沿海省份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率普遍高于經濟發展的平均水平。10月26日,國家海洋局發布"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稱我國海洋經濟仍將保持8%以上的發展勢頭,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預計達到9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0%。

今年經濟形勢不景氣,不少地區海洋經濟呈現逆勢上揚之勢。青島市委書記李群在論壇上表示:"去年青島海洋經濟實現660億人民幣的增加值,增速為20%,今年前三季度達到了19%的增長,藍色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

海洋產業現重大調整

海洋經濟分為海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主要是水產養殖、遠洋漁業、濱海特色漁業等,第二產業包括海洋生物產業、海洋裝備制造業、能源礦產業等。第三產業是指海洋運輸物流業、海洋文化旅游業、涉海金融、商務服務業等。

2011年,我國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327億元、21835億元和21408億元,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依次為5.1%、47.9%和47.0%

王殿昌介紹,改革開放初,海洋第一產業占據海洋產業的半壁河山,占50%以上,現在二三產業結構在逐步調整優化,十一五第一產業分量急劇下滑,二產,三產快速上升。

未來,海洋新興產業領域中的海洋生物醫藥、海工裝備制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產業,現代海洋服務業領域的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創意產業等,均有望在政策的扶持下進一步做大做強。

王殿昌說,一產減少,二產三產上升,對于某一個區域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進步。但如果一味在不同的行政區域當中,一味的追求一產的降低,二產,三產的上升,必然會導致區域間的這種產業的同質同構,或者在產業布局上發生碰撞,造成這種惡性的競爭。"我們海洋產業的發展,海洋產業的布局,要有我們的區位優勢的特色,要有海洋的特色,要錯位發展,這才是我們的出路。"

目前,沿海各省區市在發展海洋經濟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選擇優勢產業。如:遼寧的海洋船舶工業位居全國第一;山東的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鹽業和海洋電力工業居全國領先地位;上海的海洋船舶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在全國領先。

王殿昌在會議期間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沿海海洋經濟發展還是存在一些惡性競爭,"國家現在推進3+2試點(山東,浙江,廣東,福建,還有未來的天津),就是通過經濟試點,提出根據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區位優勢和發揮他們的特長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經驗,發展具有特色產業類型和產業布局,為未來產業經濟發展作更清晰的引導和合理的布局,為國家制訂未來的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王殿昌說,當前海洋發展還存在近岸海域開發過度與遠海開發不足、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等矛盾,"海洋經濟發展遇到總量增加與結構調整、質量提高雙重壓力。"

去年康菲溢油事件,曾有學者提出我國油氣資源應向遠海發展。王殿昌也表示,"我們以后不能只盯著近海,而應該是遠近統籌。"

科技成為遠海開發的動力

當前,制約我國海洋發展的重要因素還是科技,我國提出科技興海,也正是為了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增強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能力。

今年6月,"蛟龍"號在7000米級海試中創造了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實現了我國深海技術發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標志著我國深海載人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使我國具備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處開展科學研究、資源勘探的能力。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管華詩院士表示,海洋資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與海洋資源取得困難性同時存在,這說明海洋產業與其他產業比起來,更需要科技進步,因此海洋經濟需要大量的高科技投入,"目前我國在海洋領域有很多科技儲備。"

今年5月,我國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海域正式開鉆,其作業水深高達2460米。

規劃中的三沙市產業發展藍圖中,海洋經濟是尤其是油氣開發是"重頭戲",有專家表示三沙市管轄海域在"十二五"末期實現2000萬噸油當量的產量,而深海鉆井平臺有望進一步在南海深海領域應用。

2010年,海洋油氣產量首次超過5000萬噸油當量,跨入海洋油氣生產大國的行列,海洋油氣裝備制造能力明顯提升,我國自主建造的、具有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鉆井平臺、物探船舶、鋪管船舶等相繼投入使用。

管華詩說,海洋經濟的發展可以進一步促進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促進科技的創新。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表示,發展這個海洋經濟不能再延續"平推式發展",不要以為在一個產業平面上,我們就可以獲得大規模投資的收益,需要高科技支撐,"哪怕是漁業也如此,如果沒有很高的科學技術的支撐平推式的發展很可能就導致漁業資源的消耗甚至滅絕。"

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認為,海洋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大好機遇。到2020年,我們在由海洋大國轉變為海洋強國方面將邁出重大的步伐。而基于陸海統籌和聯動基礎上的海洋經濟的發展,也將在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科學轉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這個目標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責編 楊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一级一区二区三 | 思思热精品在线观看 | 伊人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大道AV伊人久久精品 | 日韩一区三区视频 | 午夜福利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