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1 00:47:18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每經實習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接上級通知,自2012年9月1日起,上海地區所有專營店工時費由原先的45元/工時統一調整為55元/工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在滬上某品牌經銷商處發現,售后維修接待區掛上了工時費漲價的通知。
記者在走訪了滬上其他多家品牌4S店后了解到,上海大眾、別克、東風本田、榮威等品牌從去年黃金周開始就陸續上漲了工時費,東風本田、上海大眾由40元調至55元,上漲幅度達37.5%,其余品牌最低也有20%的上升,上漲后工時費大多維持在50元以上的水平。
自去年起,車市告別了黃金十年,轉而進入了微增長時代。在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多數車型售價已在低位徘徊,有些車型甚至已經處于賠本銷售的狀態。然而汽車售后市場由于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不透明的價格體系滋長了車企將銷售利潤從售前轉嫁至售后的行為。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由于保養維修配件是遵循廠商指導價格,因此價格差異不大,而工時費雖然也是明碼標價,但不同廠家、不同項目都會有不同的標準。在具體操作上,很容易造成相同車型不同4S店產生不同費用的現象,對此廠家也無力監控。
即使在一向利潤豐厚的豪車市場,這種現象也廣為存在。一位奔馳經銷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以奔馳C級車為例,每輛車的毛利潤在4萬元左右,按照每輛車優惠8萬元來算,每賣出一輛就會虧損4萬元。即使廠家單輛車補貼2萬元,也仍然虧損,因此只能通過促銷優惠先招攬顧客,再從售后服務賺取利潤。由此可見,一輛車的售后服務利潤至少有2萬元。同為銷售利潤由售前向售后轉移,而到了各品牌手中便呈現出不同的表達方式,最簡單的方式便是在工時費上做文章。
日漸高昂的維修保養費用讓很多車主開始選擇到其他汽修店保養。相對于4S店而言,前者的費用構成要簡單很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上海強生汽修連鎖店處了解到,該店小保養一次價格在300元左右,主要費用差異取決于客戶選擇的機油類型。如美孚速霸1000,機油價為318元,機濾價格為35元,沒有工時費及其他費用。而其他私營汽修店即使收取工時費,總共也在30元到50元之間。
車主嚴小姐告訴記者,她的車過了免費保修保養期,由于不滿4S店的工時費太貴,就找了家正規的修理廠保養。保養完算賬,除正常材料費外,工時費僅相當于4S店的四分之一。
“4S店的投入成本大,收費標準自然也不能和外面的汽修店相比。即便是工時費上漲,也純粹是人力物力成本因素所致。”上海大眾一名售后保養人員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但有分析指出,要投資經營一家4S店至少得上千萬元的資金,對4S店來說,主要利潤是來自于廠商返利,但由于現在同類車型競爭激烈,許多4S店為得到廠家返利提高銷量,不惜以底價甚至虧本銷售。在這種情況下,這些4S店為了維持經營,后期的維修保養就成了獲取利潤的重要途徑。
汽車4S店維修費高早已為眾多車主詬病,而維修車輛必須按照4S店規定收取工時費、購買汽車配件必須“搭售”工時費等霸王條款更令消費者難以接受。針對工時費收多少基本由廠家和4S店決定的情況,不少消費者也呼吁有關部門制定相應標準和規范,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汽車行業知名分析師賈新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我國汽車市場不斷發展,出臺汽車三包政策時機更加成熟。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我國汽車消費者權益保障措施卻十分落后。立法應該從保護生產者利益為重心轉到以保護消費者利益為重心的軌道上來。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huan00.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