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7 01:38:0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智 實習記者 董力翰
每經記者 李智 實習記者 董力翰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新股民來說,B股無疑是一個陌生的詞匯,而對于老股民,則是一個并不愿意過多提及的話題。
不過,隨著閩燦坤B突遇退市危機,以及晨鳴紙業推出B股回購計劃后,其A股、B股、H股同時大漲的盛況,持續引發市場的廣泛關注。同時,也讓投資者、監管層和上市公司,都不得不重新直面B股市場往哪里去的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則注意到,在B股公司增持、回購的背景下,存在著如晨鳴紙業等公司的回購舉措所帶來的投資機會。
近期以來,B股上市公司已經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自救行動,從閩燦坤B停牌策劃縮股來擺脫“猝死”危機,到中集集團別出心裁地提出“B轉H”的轉股方案,再到晨鳴紙業高調宣布回購B股,這些舉措在對相關B股產生巨大影響的同時,也對A股市場甚至H股都產生了不小震動。
此時,對普通投資者而言,B股似乎不再是一個和自己毫無干系的市場。
晨鳴紙業“三線”齊漲
9月21日,以“擬籌劃回購B股事宜”為由開始停牌的晨鳴紙業 (000488,收盤價4.14元),終于在10月23日(本周二)公布了逾3億元的回購計劃。
根據回購預案,晨鳴紙業計劃回購B股的最大股數為1.5億股,回購價格不高于4港元/股,回購股份比例分別約占公司已發行B股股份和總股本的26.91%和7.27%。總的來看,晨鳴紙業此次用于回購股份資金不超過4億港元,折合人民幣3.27億元
(按9月20日1港元兌0.8175元人民幣的匯率換算)。
晨鳴紙業當時表示,公司B股股價的表現與公司的內在價值以及行業龍頭地位不符,公司的投資價值被低估。因此公司擬回購部分B股股份,以增強公眾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促使公司價值回歸到合理水平。
或許,在很多投資者的眼中,晨鳴紙業的表態似乎過于“官方”,但從市場反應來看,資金最終還是對晨鳴紙業的回購舉措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激情。在公司停牌的一個月時間中,A股市場出現了大幅波動,而晨鳴紙業復牌后卻立刻迎來了“一”字漲停,次日盤中漲幅一度接近8%,最終收盤漲幅也達4.66%。
或許,有部分投資者并未注意到,就在晨鳴紙業A股大漲之時,作為回購標的的晨鳴B(200488,收盤價3.11港元),在復牌當日也應聲漲停,次日收盤漲幅也超過6%。
值得一提的是,與回購方案似乎沒有直接關系的晨鳴紙業H股(01812,收盤價2.93港元),同樣表現驚人,在復牌當日漲幅就逼近20%,并刷新了該股近三年來單日最大漲幅記錄。
而比較有趣的是,同樣是剛剛提出10億元人民幣回購A股計劃的申能股份(600642,收盤價4.20元),卻在方案公布后高開低走,單日漲幅僅為3.19%,遠不及晨鳴紙業表現出眾。
一時間,關于B股的話題再次被A股市場的投資者們所津津樂道。
閩燦坤B“激活”B股
實際上,早在晨鳴紙業推出回購B股計劃之前,麗珠集團(000513,收盤價30.55元)、長安汽車(000625,收盤價5.06元)、南玻A(000012,收盤價7.14元)、魯泰A(000726,收盤價6.22元)等上市公司就紛紛進行了回購,但與這些公司相比,“三線同漲”的晨鳴紙業似乎受到了投資者更多的關注。
近期,關于B股的話題也越來越多地被提及。而在大多數業內人士看來,B股關注度的日益提升,卻是源于另一家叫閩燦坤B(200512,前收盤價0.45港元)的公司。
今年7月,當時并不引人注目的閩燦坤B突然發布公告稱,由于公司已連續10個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盤價低于每股面值1元人民幣。根據深交所“僅發行B股股票的上市公司,通過本所交易系統連續二十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股票面值,本所有權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交易”的規定,公司股票將可能被終止上市。隨之而來的,則是令人咋舌的連續八個跌停。
毫無疑問,閩燦坤B是否退市對絕大多數A股投資者沒有絲毫影響,但是作為一家經營正常,且樂于送轉分紅的公司,閩燦坤B突然面臨的“退市生死劫”以及堪稱“恐怖”的暴跌走勢,迅速引發了各方的關注,并一度引起整個B股板塊的恐慌。
現在看來,雖然目前閩燦坤B通過停牌策劃縮股暫時“逃過一劫”,但卻直接引發了整個資本市場對于B股問題的罕見關注與深層次思考。深交所也高調對B股問題做出了“一方面鼓勵公司通過大股東增持、公司回購、縮股等方式,維持上市地位;另一方面支持公司選擇自愿退市”的明確表態。
正是在閩燦坤B“激活”了整個B股板塊的大背景下,中集集團(000039,收盤價9.96元)隨即提出了首例“B轉H”的轉股議案,以嘗試解決B股問題。
監管層多次表態
需要指出的是,監管層對于B股其實并不缺乏關注。比如,今年4月,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廣東調研時表示,針對部分上市公司提出的資本市場服務 “三農”、提高融資效率、推動整體上市、支持分拆上市、B股公司發展等問題,證監會將認真研究提出解決措施。
在郭樹清的上述表態之后,沉寂已久的B股隨即迎來集體大漲。不過,因為隨后并未有實質性政策出臺,B股再次趨于沉寂。
而在今年5月證監會公布的《投資者保護局對網友問題的答復》中,面對B股股民提出的“B股市場逐漸被邊緣化,融資功能幾近喪失,B股市場前途不明,監管部門能否盡快拿出明確的B股解決方案,切實保護B股投資者的利益?”的問題時,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B股是境內上市外資股的簡稱,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推出的一類股票。對于歷史遺留問題,證監會都將本著負責任、不回避的態度,認真研究提出解決措施。
而正如市場各方所看到的,由于退市制度的調整,閩燦坤B突然陷入退市危機,由此引發了市場各方對于B股問題未來發展的空前關注。
今年8月,深交所公開表態鼓勵B股公司通過大股東增持、公司回購、縮股等方式維持上市地位,也支持公司選擇自愿退市,尤其是退市后符合重新上市條件的,安排其重新上市。與此同時,上交所也做出了類似表態。
/投資機會/
單兵突圍仍是主流“B轉A”難度大呼聲高
每經記者 李智
雖然閩燦坤B退市危機讓各方對B股問題再起關注,一部分公司也紛紛展開自救,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上市公司“單兵作戰”的方式仍是主流。并且不少投資者認為,現有的途徑依舊不能完全解決B股問題。一些B股投資者呼吁,希望監管層能夠出臺更多引導政策,以盡快解決B股問題。
現有路徑仍具“盲點”
長安汽車、南玻A、魯泰A、晨鳴紙業的主動回購,閩燦坤B、建摩B、ST雷伊B的停牌自救,一大批B股及有B股公司的集體行動,不僅讓B股投資者看到了一絲希望,由此引發的共振也波及了A股市場。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上市公司依舊是推動“自救大戲”的主角。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有近110家B股公司的市場規模,已開始行動的上市公司依舊是少數。絕大多數的公司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暫時還沒有任何行動。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一些公司也提出了自己的難言之隱。
一家同時含有A+B股的上市公司的相關人士表示,公司曾經考慮過各種解決B股問題的方案。當時主要考慮的途徑就是直接進行回購,但公司B股市值不小,公司根本無力全額回購,“如果要讓公司選擇,我們還是愿意采取與中集集團一樣的方式,將B股轉為H股,不過其中的轉股過程并不簡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長安汽車(000625,收盤價5.06元)今年3月進行回購之時,不到20天就全額動用了6.1億港元進行回購,涉及近1.72億股B股股份,但是回購完成之后,長安汽車B股流通股還有9億股之多。
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則向記者透露,目前公司尚未有針對B股明確的下一步計劃。其實,部分B股公司對轉H股方案并不十分感興趣。香港聯交所的財務審查是一方面,更大阻礙在于其對上市公司信披、分紅等方面的監管較嚴,可能會讓很多內地公司不適應。
長城證券研究所所長向威達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集集團率先嘗試B轉H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業務發展需要,H股是一個很好的企業全球推廣平臺。B股上市公司中,對如中集B、粵電力B等經營能力較強的大型企業來說,B轉H股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并不能代表該方案對其他中小企業也適用。
換句話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對于無力進行回購,同時也無法在H股另謀出路的B股公司來說,似乎沒有更多道路可以選擇。
投資者期待“B轉A”
“現在公司經營狀況不好,不知道以后會怎么樣。”一位持有ST匯麗B多年的投資者憂心忡忡地表示,公司業績不好,也沒有自救的能力,更不符合轉到港股上市條件,如果以后走到退市的地步,恐怕會血本無歸。現在股票已被深套,割肉出局又不舍得。在他的心中,B股轉到A股是最好的方式。
實際上,除了上述三種解決方式以外,在持有B股的普通投資者中,呼聲最高的無疑是B股轉換為A股。
今年8月,深交所負責人曾公開表示,支持公司選擇自愿退市,符合重新上市條件的,深交所會充分考慮歷史因素,安排重新上市。因此有不少投資者猜測,這是否意味著純B股公司的“B轉A”的路徑就此開啟?
一家有A+B股的上市公司相關負責人就對記者表示,公司暫時仍將保持觀望態度,回購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因為始終會有部分休眠賬戶存在,不可能全部買光。該人士還認為,H股的監管成本更高,是很多公司不愿意面對的,并且后期若想繼續融資,仍需證監會批準。
該負責人坦言,公司暫時不會考慮轉H股的方案,因為首先該方案的成本就太高,并估計目前多數公司會選擇觀望,除非有相關政策出爐。而這位人士也提出,監管層在B轉H股上可以開口子,B轉A股又有何不可?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表示,優秀的B股公司可以選擇轉到A股或港股上市,不過轉港股的可能性會更大,轉港股可以避免轉A股的高門檻。也不排除B股公司通過回購、注銷流通股之后,申請重新回到A股上市。同樣,對于“B轉A”業內一致認為,在現在的規定之下難度極大,如何解決股價差異?如何減小對A股的沖擊?如何取得A股投資者的認同?都是需要面臨的問題,而人民幣尚未實現自由兌換更是 “B轉A”的一大障礙,除非出臺具體的引導政策。
B股改革“危”“機”并存
“現在和以前的情況不同,B股對A股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本周晨鳴紙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位深圳私募高層表示,現在監管層已致力于解決B股的問題,而且很多上市公司也是動作頻頻,中集集團“B轉H”的破冰背后,可能就是受到了監管層的支持。在B股改革大步前進之時,如閩燦坤B一樣的“地雷”,以及類似于晨鳴紙業回購所帶來的機遇可能越來越多。
這位私募人士表示,危機可能更多關系到持有B股上市公司的投資者。比如一些經營情況較差,特別是已經被ST,或者即將被ST的純B股公司,未來就可能面臨退市的威脅。
雖然有的投資者可能寄希望于針對純B股的利好政策出臺,但是對于本就不符合繼續上市標準的企業,很可能屬于交易所“鼓勵退市”范疇當中。
對于更多的A股投資者來說,目前看來,遇到B股“炸彈”的機會無疑小很多,反而需要留意在交易所鼓勵B股公司增持、回購的大背景下,如晨鳴紙業、長安汽車這樣由回購行為所引發的投資機會。仔細對比目前已推出回購計劃的A+B股公司,不難發現,這些公司存在一些共性,比如A、B股股價差異較大,公司經營狀況較好,擁有較好現金流。而B股股本規模小,通過回購解決B股問題的難度也較小的上市公司,選擇回購的可能性更大。
據同花順iFinD數據,在目前同時擁有A+B股的上市公司中,張裕A、威孚高科、古井貢酒、上海機電、江鈴汽車、小天鵝A、老鳳祥等一部分公司就同時具有較好的現金流和比較穩定的經營業績。
/改革路徑/
解決路徑比較“B轉H”尚待博弈明朗
每經實習記者 董力翰
B股,一直是資本市場中一個非常尷尬的角色。之前,因曾作為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股市的唯一方式而風光一時,但時至今日,融資功能基本喪失,基本淪為市場“棄兒”。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目前解決B股問題三種路徑已逐漸浮現。一是由上市公司回購其B股股份,這是目前最為常見的處理方式;二是近期由中集集團開辟先例的“B轉H”方式;最后一種,則在新版退市制度下“自然消亡”。
B股頻吹回購風
今年9月20日晚間,晨鳴紙業發布公告,宣布其加入回購B股的大軍,成為年內第四家推出B股回購計劃的A+B股上市公司。此前,已有長安B、南玻B以及魯泰B陸續進行了回購操作。
今年6月,魯泰A發布了B股回購預案,稱公司的投資價值被低估,B股股價的表現“與公司的內在價值以及行業龍頭地位不符”,因此拋出一份在12個月內回購不超過1億股的回購計劃。10月9日,魯泰A發布公告稱,已完成其中約3200萬股的B股股份回購。而長安汽車則在今年3月份的4個交易日內連續出手,迅速完成了最高限額6.1億港元的回購計劃。
在業內人士看來,回購股份可以體現公司對自我經營能力的自信,并可以傳達給投資者以樂觀積極的信息,從而對公司股價形成利好支撐。
不過,回購股份的處理方式同樣也會對公司的現金流帶來很大考驗,特別是一些經營不善或行業所限,造成現金存量較低的公司很難選擇以回購方式處理B股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選擇推出B股回購計劃的公司多數經營狀況較好,現金流相對充裕。晨鳴紙業等幾家已經宣布回購的上市公司的共性在于,同為A+B股公司,并且其A股流通股本均遠高于B股股本。
相比較而言,那些B股股本較大的上市公司則很難選擇回購的方式來解決B股問題。目前,正在醞釀“B轉H”計劃的中集集團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就坦言,回購對他們來說,所需“資金量太大了”。
中集“B轉H”引熱議
在多數上市公司面對是選擇硬著頭皮出資回購,還是坐觀B股市場日趨萎縮的兩難選擇之際,中集集團卻這些公司悄然打開了另一道門。
8月14日晚間,中集集團發布公告稱,擬將已發行的B股轉換上市地,以介紹方式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及掛牌交易。此消息一出,資本市場反應明顯,翌日剛剛復牌的中集集團A股隨即跌停,而B股則上漲3.31%。
中集集團公告顯示,公司采取無融資計劃的介紹方式掛牌港交所。中集集團安排第三方向全體B股股東提供現金選擇權,投資者可選溢價5%(即9.83港元/股)將股份轉讓給中集指定的第三方機構,亦可保留股份。
但此計劃的推出卻引來爭論不斷,其中爭議最大的是溢價5%的現金選擇權,市場普遍認為5%的溢價太低,并且在拋出該方案后,近期市場的熱情已經開始減弱。
另一個爭議點在于,境內投資者如不選擇溢價轉讓股份,在B轉H股計劃完成后將失去在港交所買入中集股票的權利,只能選擇賣出,因此,有觀點認為這是將B股投資者“擠出”的一種方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的名義致電中集集團,該公司證券部一位賓姓人士表示,公司B股的各種出路領導層均已多次探討過,相對而言,目前B轉H股是最佳選擇。境內股東在轉H股后面臨種種交易阻礙,因此也有人提出過要求中集提供更高的溢價選擇權。對此,該人士認為,5%的溢價再進行調整的可能性不大。
同時,上述人士也坦言,因涉及到券商傭金和港交所交易的雙重交易費用,以及過戶費、代收股息費、代收紅股費、匯款費等等在深交所交易時不必付出的費用,境內投資者在所持股份轉為H股之后必將面對更高的交易成本。
10月26日,中集集團發布公告披露了 “B轉H”的最新進展,公告顯示,中國證監會決定對中集提交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外募集股份(包括增發)及上市審批》行政許可申請材料予以受理。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盡管證監會已受理中集“B轉H”的行政許可申請,但境內股東轉H股后交易成本升高和無法買入等爭議尚在,此方案能否成行還要看多方博弈的結果。
純B股或成退市主力
相對于上述已經展開回購或轉股自救的公司而言,部分純B股上市公司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閩燦坤B突然以縮股保殼的方式暫時消除了退市之虞,但其后市前景仍難預料,甚至有觀點認為,純B股公司將成為退市的主力軍。
長城證券研究所所長向威達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閩燦坤等純B股公司,有些并非因財務基本面等問題而引發退市爭議,因此在縮股后短期尚可維持其上市地位。而長期來看,純B股公司到底是退是轉,前景難料。
“當初上市就是為了依靠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但是現在根本沒有融資的可能性,我們也很無奈。”一位純B股上市公司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現在B股上市已經失去了意義,唯一的作用就是做產品宣傳時,可以借此樹立和提升公司形象。該人士坦言,作為上市公司,每年還會支出一筆額外的費用,反倒成為一種負擔,B股上市公司的身份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如果真的選擇退市,恐怕投資者的利益會受到損害。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huan00.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