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7 01:37:54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李映泉
每經實習記者 李映泉
如果把國家比作人體,那么遍布于全國東西南北的各項管道系統就好比是國家的“血管”。人體需要血管運輸血液,而國家也需要通過復雜而精密的管道系統為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晝夜不息地輸送水、石油和天然氣。
近期,這條“血管”的打造者管道行業迎來喜訊——兩起巨額大單的中標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10月15日,國統股份(002205,收盤價12.80元)與龍泉股份(002671,收盤價25.50元)兩家管業公司雙雙發布中標公告。其中,國統股份中標我國某國有供水工程第三標段,中標金額為11.53億元,占公司2011年營業收入的180.2%;龍泉股份中標我國某供水工程PCCP管材采購第六標段,中標金額為13.96億元,占公司2011年營業收入的256.55%。
雙方的公告中,均隱去了招標人的身份。公開資料顯示,兩家公司的核心業務均為PCCP管道生產,且中標時間恰為同一天。對此,天相投顧的研究報告推斷,兩公司中標的項目很可能為同一供水工程的不同標段。也有行業分析師指出,兩中標項目可能與南水北調的配套工程有關。
在我國建國以來的幾大重大戰略性工程中,南水北調和西氣東輸兩大工程與管道行業高度相關。此外,關乎民生問題的市政管網建設也和管道行業有密切的聯系。
宏源證券的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因原材料不同,管道產品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分別為混凝土管道、塑料管道和金屬管道。三種類型的管道分別對應三種不同需求,混凝土管道主要用于大型水利工程,如南水北調;塑料管道則廣泛運用于市政管網的給水、排水網絡;而金屬管道主要用于油氣的輸送。
報告指出,受益于水利投資加速,管道行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下半年的各項水利工程招標高潮將引爆管道行情。另外,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穩步推進,城市供排水系統的改造將增大對管道的需求。
水利工程大單引爆PCCP需求
龍泉股份與國統股份兩家PCCP生產商的“天價”大單中標,顯示水利工程對PCCP管道的龐大需求。PCCP為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道的簡稱,是混凝土管道的一種。與其他輸水管道相比,PCCP具有適用范圍廣,經濟壽命長、抗震性能好、安裝方便、運行用度低等優點。
在A股市場上,除國統股份、龍泉股份以外,還有青龍管業(002457,收盤價8.63元)與巨龍管業(002619,收盤價11.06元)兩家上市公司經營PCCP管道。
國統股份是PCCP市場的龍頭企業。在公司去年6.4億元的主營收入中,PCCP管材占比近90%。公司還有少量產品涉及部分塑料管道。
宏源證券分析師鄧海清指出,在四家同類上市公司中,國統股份是唯一一家產銷布局全國的企業,也是市場份額最大的企業。公司產品生產采用美國標準,在大口徑PCCP管領域技術優勢顯著。PCCP產品主要用于大型水利工程,投資主體一般為中央或地方政府,因而PCCP的需求與水利投資政策緊密相關。隨著國內經濟的回暖和 “十二五”水利建設投資的大力實施,公司未來的訂單增長可期。
作為PCCP水利工程市場大蛋糕的另一位“分食者”,龍泉股份的收入來源全部為PCCP管材。今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70.57%,增長勢頭十分迅猛。此外,中報顯示,龍泉股份PCCP業務毛利率為35.61%,高于國統股份的28.47%。
鄧海清認為,龍泉股份作為PCCP行業第一梯隊供應商,同樣具備很強的核心競爭力,具體表現在訂單充足、產能利用率高、創新能力強、未來發展戰略和目標明晰等幾個方面。此外,公司原材料成本價格目前維持在低位,費用率亦處于行業較低水平,過去3年毛利率一直穩定在30%以上。此外,公司16名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共持有占公司總股本57.07%的股權,高管與企業利益的高度綁定,提高了公司的經營活力。
除此之外,在西部管道行業深耕長達30年的老牌公司青龍管業也開始新增PCCP產能。就在今年6月和7月,公司分別公布了于寧夏青銅峽市與甘肅敦煌市設立子公司的計劃,目標直指PCCP管道的產能擴張。
巨龍管業在PCCP領域也有所斬獲。公司9月27日發布公告稱,中標“河南省南水北調受水區新鄉供水配套工程PCCP管材采購第二標”,中標金額5927萬元,占其2011年度營業收入的17.17%。
塑料管道受益市政管網建設
如果將南水北調這樣的大型水利工程視作是國家的“主動脈”,那么市政排水、給水系統就可以看做分布在各個城市地下的“毛細血管網”。而塑料管道在這張“血管網絡”中使用極廣。
一位分析師表示,埋地排水管行業“以塑替鋼”是大勢所趨,目前我國塑料管應用比例已達到18%,但較發達國家60%以上的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還有顯著的提升空間。
目前A股市場上,從事塑料管道生產的公司主要有4家,分別為納川股份(300198,收盤價10.55元)、偉星新材(002372,收盤價14.46元)、永高股份(002641,收盤價16.20元)與顧地科技(002694,收盤價15.11元)。
納川股份是我國生產HDPE纏繞增強管的龍頭企業,而纏繞增強管屬于塑料埋地排水管,主要應用于排污水、雨水的城市地下管網系統。公司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利潤增長22.13%,毛利率高達50.28%,且公司還預計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長20%~30%。
納川股份董秘楊輝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目前主打市政排水管網市場,核心產品HDPE纏繞增強管和其他類型管道相比,優勢主要體現在防水、零滲漏、無污染、耐腐蝕等多個方面,綜合性能遠好于傳統鋼筋混凝土管,非常適合市政排水管網的需求。
楊輝還提到,政策方面,我國十二五規劃中,城市排水管網及配套工程的建設規劃長達15.6萬公里,市場前景廣闊,公司將明顯受益。此外他還透露,目前納川股份的產能在纏繞增強管中占據前列,在同類企業中市場份額占比約為60%~70%。
偉星新材也是一家主要從事高質量新型塑料管道產的企業,主要產品為PPR(無規共聚聚丙烯)管道和PE(聚乙烯)管道。其中,PPR管道是公司的核心產品,主要用于建筑內的冷熱水管道;PE管道則主要應用于城鄉供水和同層排水系統。
中銀國際分析師李大振在研報中指出,PPR管作為新一代節能環保型建筑給水管材,越來越得到市場認可,也是建設部所鼓勵支持的產品。一方面,由于每年新增建筑竣工面積保持較快增長,對PPR管的需求穩步增長;另一方面,大量舊建筑需改造和更新,也為PPR管的需求增長提供動力。
他還認為,偉星新材產品定位高端,盈利能力強,毛利率多年來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公司在異地開拓力度不斷加強,上半年東北、西部地區營收增長55%、42%。公司上市以來的三個募投項目在今年7月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產能將逐步釋放,預計未來伴隨著公司營銷網絡的建設和完善,將帶動公司整體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此外,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也將為未來發展增添動力。
永高股份是一家老牌塑料管道制造企業,其主要產品種類繁多,覆蓋UPVC(聚氯乙烯)、PPR、PE、CPVC(氯化聚乙烯)等多種產品,產品種類和規格最為齊全。但湘財證券研究報告認為,與中國聯塑、偉星新材等龍頭相比,公司的盈利能力稍弱。
顧地科技是今年8月剛上市的塑料管道公司,主營PVC、PE和PP管道,用于市政及建筑給排水、市政排污、農用等領域。公司銷售區域主要集中在華中、西南和西北地區,而公司IPO募投的項目著重于湖北與重慶地區的管道產能建設。
油氣管網建設提振金屬管道需求
我國“十二五”規劃顯示,國內油氣管道干網、支干網長度將由2010年的8萬公里提升至15萬公里。資料顯示,油氣管道一般鋪設距離較長,而長距離的輸送管道對材料承壓能力的要求很高,一般材料無法承受,而金屬管道以其高強度的優異特性成為油氣運輸管道的不二選擇。
在A股市場上,金洲管道(002443,收盤價8.50元)和玉龍股份(601028,收盤價8.48元)是為數不多的生產金屬管道的上市公司。
金洲管道是一家專業生產高等級石油天然氣輸送用螺旋焊管、鍍鋅鋼管、鋼塑復合管的企業,在能源輸送管道市場上處于龍頭地位。
財通證券的調研報告顯示:國內油氣輸送管道行業將步入景氣周期,國內深海油氣、頁巖氣等開發也即將步入快速發展期,這勢必加速我國油氣輸送管道的大規模建設,油氣輸送用管行業也將步入發展的景氣周期。
該報告指出,金洲管道與中海油合作關系良好,雙方共同投資設立的中海金洲是中海油在國內設立的唯一一家合資的油氣管道制造企業,未來有望從大規模管道建設中分得一杯羹。此外,金洲管道擬定增募投的年產20萬噸預精焊管項目,不僅能擴大公司焊管產品規格,填補國內市場缺口,還能進一步加快公司產品結構升級,為公司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玉龍股份同樣從事焊接鋼管生產,但公司產品主要用于非油氣管道市場。半年報顯示,公司2012年上半年焊接鋼管的23.56萬噸銷量中,僅有7.77萬噸用于油氣管道。值得注意的是,與金洲管道上半年同比增長68.25%的業績相比,玉龍股份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出現了22.37%的同比下滑。
東海證券的研究報告認為,玉龍股份在非油氣管道領域產能過剩較為嚴重,毛利率下降較為明顯,但由于目前國內的油氣管市場仍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仍然看好公司的油氣管道業務。2012年和2013年是國內油氣管線的開工高峰,預計在未來幾年公司的油氣管業務仍能保持目前的盈利能力。此外,公司產能分布較為合理,產能的擴張配合“十二五”期間油氣管需求的擴大,公司盈利將隨著募投項目投產而不斷上升。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huan00.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