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5 01:04:4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衛琰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劉衛琰 發自北京
“3年后將廣汽三菱打造成三菱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5年后成長為全國最大的SUV基地”。10月12日,廣汽三菱汽車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廣汽三菱)正式成立,首款新車ASX勁炫也在同日下線,廣汽三菱執行副總經理付守杰開門見山地拋出了新合資公司的目標。
根據規劃,SUV將成為廣汽三菱未來業務的重點。從目前三菱遲遲不愿退出東南汽車來看,三菱轎車未來國產事宜還不清晰,也可能仍然保留在東南汽車進行生產。
隨著廣汽三菱產品規劃日漸清晰,其銷售渠道的鋪設工作也在不斷提速。付守杰透露:“廣汽三菱的經銷商不僅包括廣汽長豐的經銷商,也包括一部分進口三菱經銷商和新加盟的經銷商。”
廣汽三菱是三菱在華首家持有50%股份的整車合資企業,按照規劃,廣汽三菱將陸續投產多款戰略車型,包括ASX勁炫、帕杰羅勁暢等,計劃在投產5年內,達到30萬輛的生產能力。
主攻SUV領域
廣汽與三菱的合資可謂好事多磨。從2009年5月,廣汽集團重組長豐汽車,將其變更為廣汽長豐,到廣汽吸收合并廣汽長豐并在A股上市,歷時三年半的合資之路終于在本月12日宣告終結,廣汽三菱新車ASX勁炫也在長沙下線。
廣汽三菱相關人士表示:“公司的產品將主要切入目前國內發展較快的SUV市場,首款車型為SUVASX勁炫,將于年內上市。”
“未來廣汽三菱還將推出帕杰羅勁暢等多款SUV車型,雖然目前汽車市場整體增幅放緩,但是在三菱擅長的SUV市場,還蘊藏著很大的機會。”付守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廣汽三菱主攻SUV領域,這和目前我國SUV細分市場高于轎車市場的增長率有一定的關系,也是三菱在華的產品布局使然。據了解,在廣汽和三菱合資之前,三菱在華共有長豐汽車和東南汽車兩個合資體,前者以生產三菱SUV為主,而后者以生產三菱轎車為主。
廣汽通過吸收合并廣汽長豐完成與三菱的合資,SUV產品線自然也就移植到廣汽三菱內,而三菱首次在國內成立中外50:50的合資公司,也預示著與廣汽的合作得到了提升。有分析指出,廣汽三菱以SUV為切入口,將來或不滿足于只生產SUV。
據了解,在東風汽車與福汽集團“聯姻”并重組東南汽車的事件中,曾有業內人士猜測,三菱作為東南汽車的第二大股東,在廣汽和三菱合資之后,將會退出東南汽車。然而三菱方面近期明確表示:“不會退出東南,繼續維持之前的合作關系。”目前,三菱持有東南汽車的25%股份。
經銷商渠道建設提速
在廣汽三菱的產品線明確,首款車型上市在即之時,廣汽三菱的銷售渠道建設也開始提速。
廣汽三菱渠道將采取升級改造和新建兩種方式同時推進。“經銷商主要由三類主體組成,一部分為廣汽長豐的經銷商,一部分為進口三菱的經銷商和新加盟的經銷商。目前簽約的經銷商已經達到60余家。”付守杰透露。
擁有多家進口三菱4S店的經銷商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汽三菱早在今年6、7月就開始了對現有三菱進口經銷商的審查和考核工作,只有符合條件的經銷商才能加盟廣汽三菱渠道。”
另一位三菱進口車經銷商表示:“廣汽三菱此次審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標準化,也就是說目前的店是否能夠開展店面標準化改造、服務標準化升級;另一個就是銷售業績,業績不好的不能入網廣汽三菱。”
“對于那些審查通過的三菱進口經銷商,不僅可以銷售國產車型,而且還能繼續銷售進口車,而三菱進口渠道的經銷商則不能涉獵國產車型。”付守杰補充道。
“這種方式對于那些通過審查的經銷商來說是好事,通過銷售國產車可以拉動銷量,但是隨著國產車型的增多,進口渠道將受到巨大的挑戰,特別是在目前三菱進口車型銷量下滑的情況下,未來這些經銷商何去何從將是個難題。”上述經銷商集團負責人表示。
前景有待檢驗
廣汽三菱未來需要直面的就是市場考驗,市場能否買單似乎還有諸多不確定性。
三菱雖然是較早進入中國的日本汽車企業,但是近年來由于日本地震、進口稅調整、匯率變動等方面的影響,三菱進口車的銷量增幅不斷下滑。
數據顯示,2009年三菱進口車銷售1.2萬輛;2010年實現100%的增長,達到2.5萬輛;但2011年只增長了13%,全年僅銷售2.8萬輛,增幅明顯回落。
三菱國產車業務也不景氣。根據乘聯會的統計,三菱翼神今年前9個月僅銷售16434輛,同比下滑1.9%;藍瑟銷售1839輛,同比下滑44.4%;戈藍更是只賣出了366輛。就連之前較為暢銷的帕杰羅前9個月的銷量也下滑了41.1%。
國產和進口車銷售的不景氣,致使三菱在華市場份額只剩下0.3%,品牌影響力日趨羸弱。同時,由于國內SUV市場的高速增長,目前不少國內外車企均進軍該領域,面對途觀、RAV4、逍客、ix35等車型的激烈競爭,新生的廣汽三菱是否能夠在該市場中分得一杯羹,能否成為三菱品牌首個強勢依附主體,還是個未知數。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huan00.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