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2 01:11:50
在嚴格監管下,銀信合作單一信托的前景并不被人看好,而一些替代渠道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群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群 發自北京
中國信托業再次站上風口浪尖。近日,國際基金組織(IMF)稱,近年來中國的“影子銀行”急速膨脹,信托風險或拖累銀行。
近年來,中國信托業發展迅速。截至今年6月底,其管理的資產總額已達5.3萬億元人民幣 (約占GDP的11%),兩年內增幅高達90%。在信托業突飛猛進發展的背后,一大重要貢獻便是銀信合作,而銀信合作已被業界視為國內規模較大的影子銀行。
在嚴格監管下,銀信合作單一信托的前景并不被人看好,而一些替代渠道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北金所:替代效應已顯現
銀信理財合作曾是信托業最重要的業務,中國信托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認為,2008年至2010年三年間的快速增長,銀信理財合作對全行業信托規模的貢獻度均在50%以上,2010年下半年,銀信合作產品發行達到高峰,當年年底占比為54.61%。
為防控風險,銀監會于2010年8月24日公布并實施 《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要求信托公司凈資本不得低于人民幣2億元;凈資本不得低于各項風險資本之和的100%;凈資本不得低于凈資產的40%。
此后,銀信理財合作單一資金信托占同期信托總規模的比例一直呈現下降態勢:2010年底占比為54.61%,2011年底占比降為34.73%,2012年一季度占比降為33.83%,2012年二季度占比繼續下降為31.95%。
銀信理財合作單一資金信托規模的下降,“是政策變化的結果,信托公司無能為力,銀監會有意讓信貸資產在一個規范的市場上交易,不愿意用信托平臺來做。”用益信托工作室一位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但隨著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以下簡稱北金所)加入競爭,亦使信托公司在該業務領域中節節敗退。
“銀行最開心,渠道打通了,收費又便宜。”一位業內人士稱。
面對北金所的積極布局,已有銀行伸出了橄欖枝。今年6月,北金所與中國銀行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理財產品交易、信貸資產交易等多個方面開展合作。
記者在北金所網站上查詢到,轉讓方通過北金所開展信貸資產交易,流程需入會、交易申請、掛牌、交易、簽約、結算、登記、資產管理等環節,利率遠低于信托產品。
銀行理財是否將一腳踢開信托,直接去北金所買信貸資產?從最近幾個月來看,銀行通道業務“去信托化”已十分明顯,北金所、保險資管、券商資管、基金專戶齊上陣。
北金所董事長兼總裁熊焰認為,傳統的金融業分業監管,各個專業機構在自己專門方向進行業務。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理財都是各做各的。北金所希望能涵蓋信貸、信托、保險、債券、基金、股權金融等不同的金融資產,交易品種幾乎是無所不包。只要是市場需要或是推動市場健康發展有利的產品和服務,都是北金所的開拓對象,這體現了北金所的跨業全牌照的金融交易平臺。
目前,作為信托的替代通道,北金所與券商資管業務均較普遍,兩者的優勢在于收費低且效率高,而收費低的根本原因在于,監管的差異導致的資本要求不一致。北金所無資本要求,券商資管業務的資本要求無明確規定,而信托公司則受《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限制。
信托:“通道優勢”優勢不再
“信托作為通道的優勢愈發不再明顯。當前,多數中小型信托公司主業都停留在通道業務上。在現有的信托資產中,相當大一部分業務都不是信托自己的主動管理型業務,更多的是為銀行、PE等機構做通道業務,這得益于金融分業經營及利率尚未市場化。”普益財富分析師范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隨著其他金融子行業資管和理財業務的開展,信托的通道優勢將大打折扣,某些依靠銀信合作業務的信托公司勢必將忍受有陣痛,甚至對整個信托業而言,都將有沖擊。但北金所及其他金融行業的闖入,也將推動信托業的創新發展。
在用益信托工作室分析師看來,北金所在銀信合作業務方面的突襲,對信托業影響并不是很大。早在2010年8月,信托公司就已受限銀信合作業務中的信貸資產轉讓,而且本來銀信之前的收益就非常低,現在大的公司都做集合信托。
尤其是2011年以來,信托業的增長的確發生了質的變化,增長的主動力已從銀信合作業務,演變成以機構為核心的大客戶主導的 “非銀信理財合作單一資金信托”、以銀行理財資金為主導的 “銀信理財合作單一資金信托”、以個人為核心的合格投資者主導的“集合資金信托”三足鼎立的發展模式。
專家:信托公司須提高管理水平
“信托公司的渠道作用仍不可忽視,尤其是信托公司的盡職調查。但如果客戶是銀行的老客戶,銀行則省去了盡職調查的環節。從目前來看,北金所只是信托業的有益補充。”一位股份制銀行私人銀行部高管稱。
在普益財富范杰看來,信托公司依靠金融全牌照賺錢將越來越難,必須提高資產管理水平方能面對市場變化。而北金所等交易所參與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信貸資產存在兩個問題。首先,運作是否合規?比如如何規范貴金屬、藝術品等高風險交易;其次,交易所作為二級平臺,必須有很多買方和賣方,如果業務量小,則很難發揮其優勢。
“這是一種創新,接下來就看監管的了。應在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下,控制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于貸款收益權,或者類似委托貸款等信貸投資的規模,別讓表外業務失控發展。”一位私人銀行業人士稱。
中國信托業向來波折不斷,信托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曾指出,信托業的結構一直呈現出良性調整的態勢,其最大的特點是能夠依據政策和市場的變化,在信托財產的運用方式和投向上適時回避政策調控風險和市場主流風險,尋找符合政策導向、剛性風險較低的應用領域,這同樣得益于信托資產可以市場配置的制度靈活性,使得信托業能夠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保持風險可控的良性發展。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huan00.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