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09-29 11:58:26
由于當前我國外貿形勢主要受外需影響,對于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適應外貿增速下滑,并主動提升產品競爭力。
新華網廣州9月29日電 海關總署28日公布了《海關總署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措施》,從取消五項收費、深化四項改革、優化三項服務、簡化兩項手續、營造一個環境等方面出臺了十六條具體措施。
專家認為,外貿“失速”為國家出臺改革措施提供了動力和契機。十六條在出口便利化上為外貿企業卸下包袱,讓外貿企業的日子好過些。但由于當前我國外貿形勢主要受外需影響,對于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適應外貿增速下滑,并主動提升產品競爭力。
十六條措施促外貿穩增長
海關總署9月10日公布的8月份外貿數據對市場信心產生了較大影響,市場曾預期政策可能進入窗口期。果然,海關總署于28日公布了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十六條措施,從改進海關監管和服務、推進海關業務改革、降低企業通關成本、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以及維護公平貿易秩序、營造健康發展環境等五個方面推出了十六條具體措施。
根據十六條的要求,從10月1日起,海關總署將全面推開分類通關改革,并開通全國海關12360統一服務熱線,提供7×24小時咨詢服務。此外,今后海關將實行“誠信便利,失信懲戒”,對不同信用等級企業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凌云認為,這些措施與此前國務院出臺《若干意見》相吻合,著實能夠減輕企業在出口費用上的包袱。高凌云同時表示,短期內外貿企業可能會持觀望態度,但長期來說對降低外貿企業出口成本、提升其積極性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外需仍起決定作用
對于十六條對外貿增速能否產生促進作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兼職教授趙慶明認為,外貿形勢不好為出臺十六條提供了動力和契機,但十六條的著力點還在于內部程序的改革,其中不合理的收費以及不合理的規定早就應該改變。從本質上來看,當前的外貿增速下滑主要受外需影響,因此,決定外貿增速的仍是外部環境。
趙慶明認為,由于歐洲國家還看不到希望,美國的復蘇也在緩慢進行中,各國也在推出相應的外貿刺激政策,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因此短期來看外需難以扭轉。
從長期來看,美國提出再工業化,也就是未來他們要降低對進口的需求,把海外的工業轉移回來自己生產。歐洲的情況也不樂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法國本土失業人數已突破300萬,以希臘為代表的歐盟國家最終還是要讓自己的國民勤奮起來,實際上也會減少外需。
轉變方式是企業出路
趙慶明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外貿增速很難再回到歷史水平。但這并不是一件壞事,中國下一步應該以穩定市場份額為主,同時提升產品附加值,以此提升中國制造的競爭力以及國際地位。
“經濟轉型的要義之一就包括從原來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轉向依靠消費和投資。并且現在看來內需的空間很大。”趙慶明說。
對此,高凌云認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事實上是相互促進的,未來一段時間促進外貿增長仍顯必要。
對于全年保十的目標,高凌云認為,保十實際上指的是整個“十二五”期間外貿年均實現10%的增長。但保十能否實現并不是一個主要問題,更重要的問題在于經濟是否實現了轉型升級的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十六條也對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做了規定。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