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IPO

每經網首頁 > IPO > 正文

市場化改革邁向縱深 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再提升

上海證券報 2012-09-20 08:42:20

 

隨著《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的發布,“十二五”期間我國證券業發展和改革的方向、重點工作等漸趨明朗,為資本市場改革勾勒出“路線圖”。

“十二五”期間,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將繼續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對于下一階段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市場化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種強有力的市場約束機制,這種市場約束機制要足以讓發行人、證券中介、投資者在投融資決策、市場定價、交易行為、風險控制、風險管理等方面變得更加理性和穩健。

與此同時,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監管部門市場化改革思路已經凸顯,建議在發行和退市方面,繼續抑制新股發行高市盈率、炒新等問題出臺具化的措施;完善上市公司監管和分紅政策,為推動建立價值投資理念營造良好的軟環境。

“一進一出”更趨市場化

雖然當前股票發行退市方面存在瑕疵,被市場人士所詬病,但是證監會改革效應也日漸凸顯。

近年來,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此前,滬深交易所相繼發布主板、創業板退市制度。

對于當前發行和退市制度的改革成效,董登新認為,新股發行體制與退市制度的改革,其效果好壞不能用市場漲跌來評價,更不應求全責備。

“我們不可能指望僅僅通過一項制度改革,就能完全解決中國股市存在的所有問題,比方,中國股市的過度投機與新股三高現象,資本市場制度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還需要其他配套制度改革跟進。”董登新表示,一項制度改革的影響與效果是長遠的,而不一定是短期的,新股發行體制與新退市制度還有進一步完善的地方,這需要一個過程。

據悉,針對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證監會正在加大改革力度,減少行政審批,今年擬取消調整40多項行政審批,淡化監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劉玉珍告訴記者,發行退市制度改革一直在按照市場化方向推進,目前改革成效也開始得到凸顯,未來應該淡化行政審批,建立更加完善的發行退市機制。

業內人士認為,發行退市制度改革應該堅持市場化方向,在此基礎上,通過推動發行人、中介機構、投資者等各市場主體歸位盡責,發揮市場約束的作用,引導投資人理性投資。

市場主體更趨歸位盡責

發行、退市、分紅等作為一個體系,近年來,監管部門不僅在發行退市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上市公司分紅也成為資本市場改革重點。

《規劃》指出,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資制度和投資者回報機制。據悉,證監會也將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并購重組的市場化程度。

董登新認為,上市公司治理的本質與核心,就是要全面提升上市公司的誠信意識和法治意識,這也是提高公司素質與質量的關鍵所在,這是公司的一種軟實力,完善公司治理是資本市場更高層面、更大難度的改革。

對于此項改革,劉玉珍認為,公司治理方面的改革應該在于結構性的完善,例如,加強信息披露環節的改革,使得投資者更加及時了解上市公司的信息以及判斷股票價值;而鼓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和回購等舉措不斷推出,也將有利于增強股市對投資者的回報,推動上市公司建立良好股權文化。

數據顯示,目前上市公司回報股東的意識不斷增強,2011年,境內股市實際現金分紅達到3900多億元,增速達到29%,68%的上市公司在年報里提出了紅利分配的方案。

不僅如此,在市場化改革方向下,包括中介機構、上市公司、監管部門、投資者等主體,也逐漸歸位盡責。

“上市公司與證券中介主要應加大它們的誠信意識建設與法治意識建設力度;投資者應加大風險意識培育,增強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理念;監管者主要應提高監管能力與監管效率。”董登新說。

責編 何劍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隨著《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的發布,“十二五”期間我國證券業發展和改革的方向、重點工作等漸趨明朗,為資本市場改革勾勒出“路線圖”。 “十二五”期間,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將繼續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對于下一階段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市場化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種強有力的市場約束機制,這種市場約束機制要足以讓發行人、證券中介、投資者在投融資決策、市場定價、交易行為、風險控制、風險管理等方面變得更加理性和穩健。 與此同時,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監管部門市場化改革思路已經凸顯,建議在發行和退市方面,繼續抑制新股發行高市盈率、炒新等問題出臺具化的措施;完善上市公司監管和分紅政策,為推動建立價值投資理念營造良好的軟環境。 “一進一出”更趨市場化 雖然當前股票發行退市方面存在瑕疵,被市場人士所詬病,但是證監會改革效應也日漸凸顯。 近年來,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此前,滬深交易所相繼發布主板、創業板退市制度。 對于當前發行和退市制度的改革成效,董登新認為,新股發行體制與退市制度的改革,其效果好壞不能用市場漲跌來評價,更不應求全責備。 “我們不可能指望僅僅通過一項制度改革,就能完全解決中國股市存在的所有問題,比方,中國股市的過度投機與新股三高現象,資本市場制度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還需要其他配套制度改革跟進。”董登新表示,一項制度改革的影響與效果是長遠的,而不一定是短期的,新股發行體制與新退市制度還有進一步完善的地方,這需要一個過程。 據悉,針對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證監會正在加大改革力度,減少行政審批,今年擬取消調整40多項行政審批,淡化監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劉玉珍告訴記者,發行退市制度改革一直在按照市場化方向推進,目前改革成效也開始得到凸顯,未來應該淡化行政審批,建立更加完善的發行退市機制。 業內人士認為,發行退市制度改革應該堅持市場化方向,在此基礎上,通過推動發行人、中介機構、投資者等各市場主體歸位盡責,發揮市場約束的作用,引導投資人理性投資。 市場主體更趨歸位盡責 發行、退市、分紅等作為一個體系,近年來,監管部門不僅在發行退市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上市公司分紅也成為資本市場改革重點。 《規劃》指出,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資制度和投資者回報機制。據悉,證監會也將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并購重組的市場化程度。 董登新認為,上市公司治理的本質與核心,就是要全面提升上市公司的誠信意識和法治意識,這也是提高公司素質與質量的關鍵所在,這是公司的一種軟實力,完善公司治理是資本市場更高層面、更大難度的改革。 對于此項改革,劉玉珍認為,公司治理方面的改革應該在于結構性的完善,例如,加強信息披露環節的改革,使得投資者更加及時了解上市公司的信息以及判斷股票價值;而鼓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和回購等舉措不斷推出,也將有利于增強股市對投資者的回報,推動上市公司建立良好股權文化。 數據顯示,目前上市公司回報股東的意識不斷增強,2011年,境內股市實際現金分紅達到3900多億元,增速達到29%,68%的上市公司在年報里提出了紅利分配的方案。 不僅如此,在市場化改革方向下,包括中介機構、上市公司、監管部門、投資者等主體,也逐漸歸位盡責。 “上市公司與證券中介主要應加大它們的誠信意識建設與法治意識建設力度;投資者應加大風險意識培育,增強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理念;監管者主要應提高監管能力與監管效率。”董登新說。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韩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在线看 | 亚洲制服丝精品在线精品 |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 先峰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五月丁香综合激情六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