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09-13 14:42:47
自營浮虧上億元,眼下對于任何一家券商而言都不是個輕量級的壞消息,而這一切卻是由一家中型上市券商高管強力干預所致。
自營浮虧上億元,眼下對于任何一家券商而言都不是個輕量級的壞消息,而這一切卻是由一家中型上市券商高管強力干預所致。
據了解,上述上市券商總裁近幾月擅自做主讓公司自營部門大舉買入股票,在股指一路走低的情況下不斷補倉,截至目前公司浮虧已經上億元。
投資決策委員會形同虛設,不是單個券商的煩惱。公司高管插手自營和資管目前已成行業頑疾,自證券行業誕生之時便屢屢上演。牛市中固然能證明高管能力,但回顧中國股市二十多年的行情演變,總是牛短熊長,熊市折戟的高管們不勝枚舉,但也大都不了了之。
或許,在很多高管看來,股票長期持有并非不能賺錢。但遺憾的是,他們持有的那些熊市中沉默的股票,往往在牛市啟動前一刻被錯誤斬倉,繼而拖累公司倒在黎明前夜。此前的南方證券、大鵬證券莫不若此。
在股票自營上吃過苦頭的券商太多,業績大幅下跌是常見結果。因股票自營大幅虧損,東方證券被迫延遲上市,竟然連中信證券這樣早年相對保守的公司去年也嘗到了自營虧損的苦果。
證券時報記者接觸的少數券商高管并非沒有意識到股票自營的風險,但卻仍在關鍵時刻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甚為常見的是,往往行情稍有反彈,很多券商內部便洋溢著一片樂觀情緒,并不斷調高對后市指數預測,券商自營的股票倉位便可能逐步提升。
資產管理領域同樣未能逃脫高管們的“關懷”。股指只要明顯漲跌,一些高管的倉位指導電話便接踵而至。
證券從業人員的炒股情結使得絕大多數人只要有可能都想過問自營,這或許和他們身處這個行業卻不能直接投資股票有些關聯。但回首歷史,卻不得不正視二級市場股票投資對于證券行業發展的意義究竟幾何的問題。
秉持此種傳統盈利思維路徑的券商最終將為錯誤買單,屆時或許不是業績下滑那般簡單。事實上,不僅高管,證券從業人員都應從過去依賴股票投資的慣性思維中跳脫出來,在漫長的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盈利的工具越來越多。相反,控制股票投資所帶來的大幅度波動是今后證券行業需要攻克的新課題。
尤其在行業創新的當下,創新的思維和行為不應只是熊市中增收的無奈之舉,否則就會重現“市場一旦轉暖,自營和資管只顧股票投資而創新停滯”的局面。
從這個角度而言,券商創新轉型的路途漫漫。對于每個從業者而言,創新不是僅停留于業務和產品的花樣翻新,也不止于戰略方向的拓寬,還在于對券商傳統盈利模式和慣性思維的追問和真正扭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