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2 01:15:4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春燕 葉書利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趙春燕 葉書利 發自北京
企業是綠色踐行者中重要的一員,它們目前在綠色道路上發展得如何?綠色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如何體現?企業在制定這一戰略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帶著疑問,《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專訪了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商道縱橫總經理郭沛源、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創始人馮永鋒、塞納威總經理佟崢、自然之友武漢小組工作委員會委員劉峻及綠色瀟湘成員郭凱等專家和企業人士。
誰是綠色踐行者?
NBD:目前企業在踐行綠色發展的道路上發展得如何?現在主要是哪些企業在制定綠色發展戰略?這一戰略對于企業來說有何意義?
馮永鋒:很多企業說想做百年老店,但現實的諸多困擾又逼迫它們最多只能考慮眼前一兩年的工作計劃。很少有企業有能力去制定綠色發展戰略遠期規劃,甚至可以說把綠色發展當成企業發展基本元素的企業都很少。其實,盈利是企業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綠色發展也好金色發展也好,只要在某個角度能夠獲得突圍機會,企業就會往前沖鋒。如果整個社會上環境保護的意識很強,企業在生產制造的過程中難以在這方面獲得尋租機會,那么企業遵守環境法規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當前,很多企業并沒有把環境代價納入企業基本發展成本,更不要說把綠色發展當成企業發展主脈絡了。
郭沛源:我目前了解到制定綠色發展戰略的企業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主動的,一類是被動的。
一般情況下各個行業中比較領先的企業,會比較主動去做這方面的工作,道理很簡單,因為在傳統的競爭領域,包括價格還有網點甚至說是技術方面的差異性都越來越小,環保方面正在成為企業間差異化競爭的一種策略。而且,行業中排名越靠前的企業就越會去考慮一些新的問題,這類的企業的環保舉措也會成為一些比較熱的話題,比如房地產領域的萬通還有萬科都在做綠色方面的一些轉型。
當然大的企業去做綠色發展,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就在于越大的企業就越容易成為“靶子”,所以大企業也有這方面的壓力去做環保,并以此緩解來自公眾監督方面的壓力。
比較被動去做環保的企業,通常指的是小一點的企業,它們在生產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來自于供應鏈下游大企業的壓力,比較典型的如沃爾瑪、戴爾等大企業的供應商。
首要難關:公司決策層的意志
NBD:哪些因素會對企業的綠色戰略制定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企業制定綠色發展戰略時最大的難題是什么?
楊富強:企業制定綠色未來發展戰略的首要難點,就是企業決策層的意識。首先,從上往下說,第一個就是董事會,即首先看董事會有沒有要求企業需要制定一個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的發展戰略;還有就是CEO的遠見和他(她)的思維的方法,決定了這個企業能不能長期在發展中走綠色低碳道路。
此外,在企業里如果一定要有綠色發展規劃,就要有一個具體的負責人,比如日本搞節能,它們在每一個企業里邊都要有一個工程師,或者一個管理人員來擔當這方面的職責。還有國外一些化工企業可能就建立有氣候變化執行官,也屬于公司決策層,有了這個執行官,在配置上一定的支持,就可以抓節能減排了。
郭沛源:首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老板的支持,這通常來自他對這個問題的中長期的認識程度。在企業制定未來綠色發展戰略這方面,企業決策層對這個問題是不是重視,有沒有這種積極性。可能某些公司會成立一些環境安全的部門,但是如果企業決策層不重視的話,就很難做出效果,因為綠色未來戰略制定的問題涉及內容很廣,涉及的部門也很多,還涉及具體的做環保部門有沒有足夠的授權,如果沒有足夠的授權他可能就會受到很多阻力,因為一開始的時候需要一些初期的投入,而如果沒有投入就很難做。
綠色事業應是必修課
NBD:作為綠色未來發展的踐行者,企業在面臨低迷的外部經濟形勢和內部經濟增速放緩時,其綠色發展戰略會不會受到影響?比如一些企業反映,在綠色發展中遇到了資金問題和技術問題。這些問題該怎么解決?
楊富強:(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幫助企業去克服困難,同時應該鼓勵他們制定綠色發展戰略的長遠目標。因為如果經濟形勢轉好,競爭就會更激烈,那么在這個情況下就是“綠色的競爭”。當然我們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也要講一些資金問題,要實事求是,不能不考慮具體困難,光講大道理也沒有什么實際效果。
馮永鋒:用物質貧困作為理由來阻擋人類完成保護自然責任的舉動,在現實中是很常見的。但事實上,一個窮人家的孩子未必不聰明,也未必不高尚,更未必不懂藝術,他甚至可能比富人家的孩子更有同情心,更知道惜物、尊重自然。
佟崢:企業在實施發展戰略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現實的問題,需要企業要不斷地去修正,畢竟企業第一還是先生存,第二才是發展。
今年以來宏觀經濟環境惡化,我周圍有很多朋友都覺得今年的生意很難做。作為一個企業,不管是什么樣的企業,都需要先生存,才能夠講道德。我接觸的個別企業,他們本來是有排放這方面的一些費用安排的,但是因為目前經濟形勢比較緊張,他們也都在這方面能省則省了。
馮永鋒:民營企業融資難,貌似一個大問題,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卻看到很奇怪的現象,任何一家企業,只要有可能掙錢,很多人就會拼命往里投錢、送錢,這說明發展的企業總是給人希望的,而中國當前民間潛伏的資本非常多。如果把民間融資渠道全面開放,推動其陽光化和健康化,中國也就不會有那么多錢盲目亂撞,也不會有那么多企業成天眼巴巴地等待銀行的“救濟”。
至于沒有錢發展綠色事業,我覺得這是個假問題。本質上說,這不是缺少錢的問題,而是缺少把錢往高尚、偉大、公益事業投放的源動力的問題。如果你覺得綠色是重要的義務,那么你很自然地就會把資金往這個領域上投入,而把其他的事當成非必要事務。但如果你次次都把綠色當成“選修課”,在選擇時總是將其重要性放在最末一位,那么你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有錢投資。
遠眺綠色未來
NBD:我們正一步步走向綠色未來,在此過程中,無論是政府、企業、環保組織還是個人,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與反思來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挑戰。最后,你有什么建議要給綠色未來的每一個參與者?
楊富強:針對綠色未來發展,在新的創新思維上是怎樣提高我的產品質量。比如說,我用一個產品,這個產品差不多消耗一公斤煤,但是我用一年就不能用了,人家一個產品一用可以用四年、五年,那么你在這個能源消耗上就降低多了,對于環境污染也就降低了很多。
第二,我們要把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移到生產產品的最前端,比如說,在設計環節,就不但要提高質量,還要在生產工藝的過程中減少水的消耗,減少產品原材料的消耗。這樣一來,也可以節約大量的能源和物質材料。
郭凱:針對未來綠色發展而言,我本身是受企業的影響很多的,所以我希望民眾一方的改變更多一點,就是說你不要把所有的環保方面的責任都歸到自己的上方,當然企業也要承擔責任,但是我希望所有的民眾都要有這方面的意識。
劉峻:期待在政策上能夠放寬對于民間NGO的注冊限制,目前廣州和南京已經放開了,希望武漢市也可以放開。
綠點青年環境教育中心陳嘉俊:
踐行綠色未來,從“我們”做起
怎樣才能讓企業和個人真正地參與環境保護?人們常說,“環境保護,從我做起”。但環境保護中的重要參與者政府、企業、媒體、NGO以及個人,又該怎樣真正意義上去踐行綠色未來呢?
如今提及環境保護,真的不能僅僅從“我”——從每一個市民注意生活小細節做起。起碼要說,從“我們”做起,即需要來自政府、企業、媒體、NGO、市民等各界的努力。
首先是NGO自身的思路需要調整。過去,大部分環保NGO的工作只是停留于開展傳統的攤位宣傳教育活動,活動既沒有新意,效果也不明顯。由于傳播的渠道狹窄,不懂得營銷,環保NGO的活動未能吸引社會大眾,慢慢變成了小圈子的活動。作為推動這個環境保護的新生力量,環保NGO在公民參與、社會動員、議題推動和社會監督等方面都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由于來自民間,環保NGO天然就應該跟市民大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時環保NGO在開展政策倡導或是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的時候,市民大眾其實就是環保NGO的最堅實的后盾和支持者。
媒體也是推動環境保護的很重要的力量。在目前國內環境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媒體行業不妨承擔傳播科普基本環保知識的職能。當然,目前媒體工作者也經常跟一線NGO緊密協作,對各類污染事件進行曝光和監督,甚至聯合各界開展一些讀者考察團,并進行污染企業黑名單、環保人物評選等活動,讓公眾更深入了解環保議題和環保人士。
政府層面,環保部門也有必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把自己變成監督者和支持者:監督企業、監督污染行為,對企業的環保行為給予支持,鼓勵媒體和環保NGO的參與,同時給予幫助。環保部門就是作成一個平臺,讓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力量用在如何引導社會力量和培育這些社會力量上面。
企業方面,其實企業要履行環保責任,并不需要花大錢搞宣傳做營銷。企業只要遵守國家現行的環保法律法規,不做破壞環境違法排污的事情就已經很不錯了。要是能夠在自身產品或服務上有所創新,變得更加環保,那么就真正履行了企業的環保責任了!我相信,這樣敢創新敢擔當的企業,也一定會得到來自NGO、媒體、市民的好感和支持,最終承擔環保責任的企業也能夠可持續地發展和壯大,綠色企業和綠色未來也是可以期待的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