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1 00:34:41
張茉楠(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 )
CPI漲幅持續走低主要是受到短期需求萎縮的影響,矛盾在需求端,但中長期看,CPI的主要壓力來自于潛在供給條件趨弱,隨著中國勞動力、資本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的趨勢性變化,中國會面臨更長時期、更大范圍內成本推動型和結構型通脹的壓力。
當前,CPI單月漲幅下降趨勢已持續近一年半時間,主要因為:一是農產品價格漲幅持續回落。2012年二季度農產品價格同比漲幅為2.96%,較去年同期回落15.07個百分點,一向被視為擾動CPI重要因素的豬肉價格持續回落;二是國際輸入性通脹壓力大為減輕,以CRB指數來計算,2011年下半年以來,CRB指數不斷下跌,2012年6月底較去年同期下降13.6%;三是實體經濟需求不斷萎縮,過剩產能難以消化,工業利潤增加難度大。而作為CPI先行指數的PPI同比降幅從上月的2.1%進一步擴大至2.9%,說明PPI持續下行正進一步傳導到CPI上;四是其他因素。比如翹尾因素不斷減小、成品油價格“三連降”等。
然而,短期通脹壓力減輕不等于中長期通脹壓力減輕,成本型和結構型通脹正在逼近中國,中國廉價要素比較優勢的減弱已經成為不可逆的過程。未來長期經濟產出的潛在供給能力下降、要素價值的重估、勞動力成本價格的趨勢性上漲都會讓企業和消費者感受到無形的壓力。
當前,對價格總水平影響非常大的是勞動力和資源成本長期處于低水平的背景正在轉變,中國正逐步走出劉易斯拐點的第一階段。這預示著,資本的原始積累初步完成,勞動力的低工資時代即將結束,勞動報酬將加速上升,意味著現代工業部門已經不能再用“不變工資制”來吸收“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動下逐步回補。這樣,工業部門的利潤可能越變越薄,更多的資金從實體經濟出走,尤其在流動性的推動下,資本品價格(某種程度上農產品也可被視為類資本品)將以更快的速度上漲。而另一方面,技術進步較慢,低端勞動密集程度較高的農產品和一些非貿易部門價格的趨勢性上漲,系統性地推高了整體的CPI中軸水平,價格總水平易漲難跌。
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未來土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將仍然存在,并在發達城市和地區更為凸顯。土地價格上漲的長期壓力不減,加上資源能源的日益緊張,未來一個時期,依靠勞動投入和資源要素投入的產能將受到來自“市場規律”和“政府調控”兩個方面的制約。經濟由于面臨高成本阻力,其增速也將逐步放緩。
可見,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會在短期內造成比較劇烈的波動,形成比較大的外部沖擊和經濟壓力。而在一般情況下,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影響會相對溫和,但它也將是長期的、全面的和復雜的。成本推動型通脹會使得做實體經濟的企業感受得更真切,在雙向擠壓下,很多實體企業的利潤就會迅速變薄,并陷入所謂的“三明治陷阱”。
從下半年通脹走勢看,經濟回落和需求不足導致的CPI下行會出現變化,央行多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顯示我國貨幣政策開始走向寬松。隨著政策刺激力度持續加碼/經濟增長放緩觸底,以及新一輪投資啟動,再加上國際糧食價格暴漲、國內油價上漲快速反彈的傳導,7月CPI1.8%的漲幅很可能成為年內低點。因此根本不用擔心會陷入通縮的情況,通脹和價格上漲的壓力依然是中國經濟長期面臨的挑戰。
由于更大的壓力來自于長期供給,因此管理通脹之間的長期取向應該放棄短期的周期性調控,而實現由“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轉變,通過“供給管理”加強經濟社會中的薄弱環節,也就增加了宏觀經濟中的有效供給。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制度改進,通過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積累以及勞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帶來的通脹壓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