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7 00:59:37
油價“逆動”荼毒中國經濟,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亟需縮短調價周期,活化時間窗口,盡可能反映國際油價發展趨勢,降低調價可預測度。
黃偉(獨立經濟學家)
近來,國內成品油價格上漲預期日益強烈,8月10日國內成品油價很可能將上調。這次預期中的漲價是連續三次降價之后的觸底反彈,意味著國內消費者在享受了短暫的93號汽油“6”時代之后,或重回“7”時代。
實際上,7月11日國內成品油價下調是在國際油價上漲的背景下逆勢而為的,因此,市場早就存在8月國內成品油價上漲的預期。這種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油價下跌且調價高度可預測的怪現象暴露出中國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嚴重弊端。
由于現有機制中調價周期太長且時間窗口僵化,往往導致商品價格發展趨勢被“斷章取義”。
22個工作日大約等于一個月的調價周期,而國際石油價格受到國際經濟變局、金融市場波動、地緣政治風險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變幻莫測,在一個月時間內變化率完全可能先大跌再大漲,或者先大漲再大跌,甚至可能坐上過山車而形成W或M型走勢,但只要在第22個工作日那一天變化率最終超過4%,就觸動了僵化的調價機制,這樣最終形成的成品油價格就可能是反國際石油價格發展趨勢而動的。
目前國際油價的上漲就是歐元區解體風險下降、全球貨幣放水日甚、中東局勢緊張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這些因素在7月11日之前就已見端倪,但國內油價卻極其機械地照調不誤。
國內成品油價格不能反映國際石油價格發展趨勢,將導致中國經濟秩序被擾亂。當國內油價跌而國際油價漲時,中國煉油企業如果還在22個工作日的陷阱里低價售油,勢必減少利潤或形成虧損。而在制度性漲價前景高度可預測的情況下,它們出于自利必然選擇囤油惜售。同時,市場上的成品油經銷商也會滋生大量囤積居奇、投機倒賣現象,從而擾亂了市場供應秩序,影響用油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
在經歷過多次“油荒”之后,國內用油大戶行業面對油價觸底反彈也都會提前各自盤算。
供應非正常減少,需求非正常增加,供需矛盾突出之下,“油荒”的出現就是大概率事件。
據東方油氣網監測,7月10日國內柴油批發均價為每噸7300元,而7月11日調價當天,國內柴油價格維持平穩并未跟跌,這反映出市場因當時國際油價上漲已經開始預期國內油價將止跌回升,需求開始增長。而7月12日之后柴油批發均價呈現逐步上漲態勢。據機構監測,目前大部分市場的柴油批發價已經普遍逼近甚至到達當地的最高零售限價。
汽油也同此涼熱。7月11日調價之后首個交易日,93號汽油批發價格繼續維持8400元/噸,絲毫不為調價所動。隨后則逐漸反彈,目前均價已達8893元/噸左右。
國內油價低位運行本來有利于控制通貨膨脹率,在穩增長背景下,這將給貨幣政策放松爭取一定時間。按此邏輯,由于經濟尚未企穩回升,政府繼續放松貨幣政策的幾率很大。然而,如果國內油價由于落后機制的人為原因而出現批發價直逼零售價,市場供應再度趨于緊張,將導致相關交通物流、農業等用油行業成本高企,如果再與政府加碼的寬松貨幣政策相疊加,必然將推高通貨膨脹率。結果可能是食品價格上漲,而房價也將脫離國民經濟基本面而加速上漲,形成局部發熱整體麻木的畸形病態,從而使政府既想刺激經濟增長又想反通脹的如意算盤淪為鏡花水月。
油價“逆動”荼毒中國經濟,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亟需縮短調價周期,活化時間窗口,盡可能反映國際油價發展趨勢,降低調價可預測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