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2 01:38:2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衛琰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劉衛琰 發自北京
工信部日前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于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兼并重組,推動汽車行業健康良性發展不無裨益。
然而,《通知》或引發汽車企業與地方利益博弈的連鎖反應。“由于地方利益的協調問題,《通知》在各地推行過程中很可能將遇到一些困難。”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職副秘書長杜芳慈表示。
隨著《通知》的推行,在汽車行業內長期隱藏的諸多“殼資源”或許顯得更加重要,購買“殼資源”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的最好出路,然而其弊端也有目共睹。
為了杜絕“殼資源”的無序交易,杜芳慈建議,“在車企退出機制實施的同時,進入機制的管理政策也應該同步出臺。”
地方利益或成阻力
“國家下這個決心實屬不易。此前,我國對淘汰落后產能方面的規定并不少,即使是《通知》的出臺也醞釀了兩年多的時間。”汽車資深分析師賈新光表示。
從2010年起,我國的相關部門已經注意到我國落后產能過多的問題,并下決心清洗落后產能,然而在推行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賈新光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地方利益與中央政策相協調的問題。”
“雙方的利益沖突不僅將阻礙政策的推進,而且也將成為未來《通知》推行的重要阻力之一。”杜芳慈表示。他認為,目前幾乎國內所有的省市都布局或者規劃有汽車整車及相關產業,汽車已經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也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即使是落后產能對于拉動當地經濟、提高就業率也有不少的貢獻。
“《通知》實施后,地方利益必定受到損害。”杜芳慈稱。
為了權衡地方和中央的利益,《通知》規定,在《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管理中,對于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汽車、摩托車生產企業,實行為期2年的特別公示管理(新建企業除外),要求其整改、盡快滿足準入條件。
對于這兩年的過渡期,不少企業似乎看到了希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車企業負責人則表示:“畢竟還有兩年的期限,在這兩年總能想出對策,這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因此,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該《通知》的執行存在難度。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市場分會常務副理事長蘇暉就表示:“《通知》表面上看,是國家要下大力氣整頓我國的汽車工業,但我認為這更像是對一些小企業的警示或警告。”
或致“殼資源”買賣泛濫
業內人士認為,退出機制不僅將面臨執行難的問題,而且很可能將導致“殼資源”買賣在這兩年泛濫,并且價格越來越高。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饒達在日前舉辦的“政府政策與中國自主汽車產業研討會”上這樣表示:“因為中國的汽車行業利潤是鋼鐵行業的七八倍,對企業的吸引力自然也不小。然而進入汽車市場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購買殼資源。中國過去政府發了不少生產許可證,而且是終身制,這就導致殼資源就很值錢,有些公司甚至出價三四億元購買一個殼資源。”
特別是在目前,不少跨國汽車集團將未來制勝的砝碼壓在了中國,計劃大力擴充產能,在生產資質審批受限的情況下,購買殼資源成為一條最好出路,這就將導致殼資源的價格越來越高。
事實上,通過購買“殼資源”完成在華擴產以及進入汽車領域的成功范例比比皆是。資料顯示,長安福特、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北汽、東風日產等企業均有通過收購殼資源在中國不斷擴充產能的記錄。近期,恒天汽車則是通過收購楚風汽車,成功進入整車生產領域。
此外,由于產能相對過剩在汽車行業長期存在,汽車企業“殼資源”在國內也算是“豐富”。數據顯示,中國有各類車輛生產企業1300多家,其中汽車整車企業有171家(按集團統計77家)、摩托車120家、專用車900多家、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135家。在這1300多家企業中,不少企業已經不具備生產能力,年產量微乎其微。
呼吁管理細則完善
據了解,目前仍有準備通過收購“殼資源”在華擴張的企業,正在審批中的奇瑞與路虎合資項目就是其一。有消息稱,奇瑞目前正在試圖收購北京中華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以獲得“殼資源”,從而實現與捷豹路虎的合資;東風也在嘗試以收購三江雷諾這個“殼資源”實現與雷諾的合資。
可以想象,不少跨國企業均會利用接下來2年的“黃金時期”,加速“殼資源”收購,提升在華產能實力。
對于該現象,不少業內人士均表現出自己的擔憂,饒達表示:“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中國會有超過200家的整車企業。它們會對目前不是很強大的自主品牌帶來更大的威脅,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會繼續下降。”
為緩解自主品牌企業遭遇的市場困境,饒達甚至建議,不僅要停止審批企業生產資質,而且一個企業只能保留一個生產許可證,把所有的殼資源都取消;同時,通過兼并方式收購的一些“殼資源”生產許可證也要作廢。
杜芳慈則認為:“杜絕殼資源的最好方式就是盡快建立進入機制。提高準入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殼資源’的買賣,促進汽車行業良性發展。”
不管何種方式,未來汽車企業生產資質的管理都需要更多完善的細則出臺,以真正起到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升級目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