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6 01:30:48
多位銀行內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取消存貸比限制有呼聲,但短期內可能尚難以實現。另外,由于有效信貸需求減弱,即使放松存貸比,信貸釋放的空間也不樂觀。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近日,媒體報道稱,有關各方已初步達成共識,監管機構將在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中取消75%存貸比這一硬性規定,而將其作為銀監會對商業日常考核的一項內容。
5日,中國銀監會尚未對此消息置評,多位銀行內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取消存貸比限制有呼聲,但短期內可能尚難以實現。另外,由于有效信貸需求減弱,即使放松存貸比,信貸釋放的空間也不樂觀。
銀行呼吁存貸比改革
南方地區一地方銀監局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也在網上看到了相關報道,但銀監系統內并未聽說有取消存貸比限制的實質文件,“如果有,可能也還是停留在討論階段。”
實際上,對取消存貸比硬性控制的呼聲在今年以來尤其多,對于今年前幾個月銀行信貸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市場主要歸于需求下降和銀行的存貸比限制。
上述銀監局人士表示,現在對取消或調整存貸比限制的呼聲很高,存貸比帶來的限制使銀行在服務私營經濟方面難以充分發力。他透露,對于存貸比超標的商業銀行,監管部門輕則對銀行負責人“約談”,進行誡勉談話,重則停止銀行的新業務準入乃至新分支機構設立的審批,到存貸比達標之后再放行。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曾在2011年12月經濟形勢通報會上公布,截至2011年9月末,日均存貸比超標的商業銀行共有64家。
不過,“2003年的商業銀行法規定了銀行存貸比不能超過75%,這是一個法律條款,我想如果要修改法律的話恐怕過程會比較復雜。”一位城商行高層認為,現在商業銀行經過近10年的發展和市場化改革,對風險的認識和掌控均已有了較大的進步,并且各家銀行逐漸開始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業務模式,75%存貸比的限制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值得探討。
存貸比是指商業銀行貸款總額除以存款總額的比值,即銀行貸款總額/存款總額。但在目前存貸比指標計算中,同業存款并不計入分母,這對許多全國性中小銀行的存貸比考核并不全面。
上述城商行高層認為,同業存款達到一定期限的,應該允許計入存貸比,“同業資金往來可以提高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而且中小行的中小、小微企業客戶多,也可以釋放更多的空間去做這些業務。”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在2月份的一次演講中,建議將同業存款計入存貸比,以減少目前信貸市場拉存款亂象。據吳曉靈介紹,2011年全國性中小銀行 (基本上為股份制銀行)存貸比為69.1%,比2010年提高了將近6個百分點,是受存貸比制約最大的銀行,據她計算,把同業存款凈額計入存貸比,全國中小銀行的存貸比將會降低到63.8%。
事實上,銀監會對存貸比監管指標的運用已體現了一種靈活的導向性。目前銀監會已經批準多家銀行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并允許金融債所對應的單戶500萬元以下(含)的小微企業貸款不納入存貸比考核范圍。
此外,中國銀監會制定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公布,其中下調了小微金融的風險權重,上述銀監局人士認為,這也將使得存貸比計算出現一定的改變,利好中小行。
釋放貸款空間或不樂觀
盡管多數觀點認為75%的存貸比限制是今年一季度信貸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對于放開存貸比限制是否能立刻催生信貸,仍存不少疑問。
“我們看到幾大國有銀行的存貸比,并沒有觸及紅線,甚至離75%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是他們的信貸增長仍然不夠多。”一位外資行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與存貸比相比,有效信貸需求的減弱是信貸難以增長的主要原因。
東方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金麟在7月5日發布的一份研報中指出,當前信貸投放受制于多方面的制約因素,包括資本、惜貸情緒、存貸比等。存貸比這個制約因素的放松,當然會有一定的正面幫助,但當下決定信貸投放的最低“桶板”其實并非存貸比,一方面是經濟下滑導致符合銀行信貸審批要求的可投放項目趨于減少,另一方面在不良貸款不斷反彈的環境下,銀行的正常反應是提高授信門檻。供給與需求同時發生收縮的結果是量縮,但價格短期內不跌。
“中國這個信貸市場,有時候是銀行的市場,有時候是企業的市場。銀行和企業的關系是相互的,如果到下半年貸款還放不出去,企業來貸款就是企業來支持銀行,而不是銀行讓利給企業了。”一位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地方分行高層對未來的貸款增長情況并不樂觀。他承認,現在銀行的信貸資金緊張度較去年有所緩解,銀行仍在挖掘好客戶。
巴克萊資本報告認為,新增貸款的情況喜憂參半。一些報告表示,6月份中國四大銀行新增貸款較少,但或許能被小型銀行的強勁貸款所抵消(房貸和小型企業貸款)。6月份新增貸款或在人民幣7500億~8500億元之間,短期票據融資和中長期貸款下降,信貸結構有望改善。假設全年季度貸款步調為3:3:2:2,6月份新增貸款需要達到約8600億元,以達到央行暗示的全年八萬億目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