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6 01:01:1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新江
每經記者 李新江
公募基金數量破千,僅在數量意義上步入一個新的時代,但是否預示著公募基金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里程,單純從近期的情況來看,實在令人難以過于樂觀。
有人將這個時代定義為經過快速發展滯后的盤整期,但這個盤整期帶給行業的經驗能否延續,基金行業的監管者和基金公司的掌舵人能否為基金行業的發展厘清思路,似乎仍有待我們進行深刻的思考和觀望。
無論作為行業發展的悲觀論者,還是樂觀論者,在“千基”時代到來之際,能夠嘗試突圍的踐行者,我們都愿意拭目以待,包括民生加銀基金公司打造多元化資產管理平臺的理想,富國基金打造量化基金品牌,天弘基金著力發展固定收益類產品,嘉實和博時等基金公司,則作為行業龍頭,在產品創新和投資顧問業務上做出一定的嘗試,在未來可預見的細分競爭優勢大環境下,我們愿意等待這些公司的發展理想一步步成為現實。
但是,不必諱言的是近年來不容樂觀的行業數據,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股票投資方向基金收益全部告負,債券基金也只有少數獲得正收益,QDII基金收益全部告負,僅貨幣基金獲得了整體正收益。也是在2011年,在新基金公司成立潮來襲,和基金數量迅速擴容的背景下,2011年基金密集發行,全年成立基金歷史性突破210只,但66家基金公司資產管理凈值總計為21108億元,較2010年減少3771億元,縮水15.16%。
投資公募基金理應是價值投資,而不應該是博傻的投資理念。盡管短期波動會造成凈值的短期損益,但起碼應給予投資者足夠的長期愿景,這也是公募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責無旁貸的義務,可實際上基金公司給我們的成績單如何?截至日前,仍然有近四成股票型基金累計凈值跌破1元面值,雖然這些基金成立有早有晚,卻仍然反映出基金行業整體管理能力存在不足的事實。
基金經理以高學歷、高智商的形象,通過管理民眾的投資資金,獲取不菲的收入。這些年,確實出現太多桀驁不馴的基金經理,但能賺錢的基金經理則少之又少,為追求更高收入,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進入私募和保險公司,但是百萬年薪仍然無法打造出對投資人足夠忠誠的投資管理陣營。
當前,適逢李旭利案件正在審理,無論判決如何,無論同情者和憤恨者各有怎樣的主張,案件本身給我們的警醒也不應止于“老鼠倉”問題一例,還應該包括基金經理忠誠度等苛刻問題的討論,一個無忠誠的管理人和一個菜鳥基金經理對基民的傷害顯然無異,有時前者對于市場的傷害遠比后者更大。
對于國內公募基金的管理結構,投資“兩億元”資本金的股東往往比投資成百上千億的基民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這還不論及國民賦予的政策紅利因素,基金公司應該厘清股東利益和基民利益之間的沖突,我們靜候基金公司管理層能夠用更長遠的目光制定發展思路,也愿意呼吁基民通過基民大會和“用腳投票”去爭取更多的權益。
在基金數量步入 “千基”時代的同時,基金公司具體操作的問題雖然有所減少,但并未絕跡。有的基金公司盲目追求規模擴張,利用一些可能誤導投資人的方式開展持續營銷活動,部分銷售機構銷售基金時未能充分揭示投資風險,進行不正當競爭;有的基金管理公司片面追求業績排名和短期收益,忽視流動性風險等問題。這些事件傷害的顯然不是一家公司的公信力,而是整個行業。
然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公募基金行業發展14年之后,我們已經不愿意在下一個14年,下一次數量突破2000只時,再看到慘綠的累計收益,再看到良莠不齊的基金經理陣營和混亂不堪的管理結構,當然也更不愿意看到基金經理只為追求私利,而將基民的利益棄之不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