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4 01:06:47
王石川
值得追問的是,這個時候誰在排污明渠里鋪上“彩虹”?其目的是什么?
欲解開這個疑團,也許就應該聯系到此前不久發生在河北阜城縣的縱火案。4月21日,河北省阜城縣學洋明膠蛋白廠問題處置工作領導小組通報,公安機關經過偵查,現已查清縱火案的基本情況:4月15日中午,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節目播出后,為銷毀證據、逃避打擊,宋江新(原阜城縣王集鄉人大主席、學洋明膠廠法人代表宋海新之弟)電話指使這家企業的職工劉愛國趕到廠區縱火,銷毀了電腦、賬本、文件。隨后,劉愛國從工廠后門逃離現場。
為了銷毀證據,鄉干部指使工人縱火。現如今,這些被拋撒的膠囊是不是問題膠囊?之所以被拋撒,是不是與相關人員故意銷毀證據有關?在全國正在嚴打問題膠囊的當下,拋撒空心膠囊,是懾于嚴打威力的慌不擇路,也像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自我舉報。
當地居民稱,附近沒有制藥廠,村里原來有小作坊生產藥品,幾個月前已被查處,以現在的情況看,可能還是有人在偷偷生產偽劣膠囊。這些被拋撒的空心膠囊,究竟是當地的小作坊所為還是其他地方的制藥廠所為,有待監管部門調查。從媒體披露看,這些空心膠囊無標志,看起來非常像硬塑料殼,拿手捧起時發出“嘩嘩”的摩擦聲,輕輕一捏,整個就被捏碎,沒有柔軟手感,很可能是問題膠囊。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不能任憑這些空心膠囊漂漫于明渠之中。此前被查處的問題空心膠囊鉻嚴重超標,如果這些膠囊鉻也超標,任意拋撒也可能造成污染。業內人士指出,鉻渣中的有害成分主要是可溶性鉻酸鈉、酸溶性鉻酸鈣等六價鉻離子,含量7%~9%。由于這些六價鉻以及它的流失擴散而構成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危害。若是如此,這條彩虹河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污染事件,必須有人為此負責。
對拋撒空心膠囊之舉,有網友嘲諷道,“連個坑也懶得挖!”幸虧沒有挖坑,若是挖坑,使真相掩埋于地下,可真是坑爹坑公眾了。但應看到,拋撒空心膠囊,從側面驗證了全國嚴打問題膠囊的力度,也折射出當地監管部門的監管不夠有力。如果沒有此前的“毒膠囊”事件,此地的拋撒膠囊事件也許不會發生。如果當地監管部門監管到位,勢必會在膠囊被拋撒之前就抓個正著,也就不會出現污染事件了。
有網友喟嘆,“彩虹不在天上,在河里!道德不在心里,在嘴里!膠囊的外衣如同當下的現狀!”誰制造了膠囊牌彩虹河?我們期待真相早日廓清,同時期待得到答案的是,有多少膠囊進入藥企,都是哪些藥企,都制成了什么藥品?更期待整頓膠囊業與問責失職瀆職官員一起進行,不能讓問責與空心膠囊一起被河水沖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