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03-05 15:07:01
銀行是在以怎樣的盈利模式“日進斗金”?銀行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改革著力點在哪里?
我國商業銀行從未像今天這樣“揚眉吐氣”:連續多年實現利潤高增長,并產生全球最賺錢的銀行,2011年凈利潤突破1萬億元;也從未像今天這樣飽受非議:在作為貸款主體的實體企業“嗷嗷待哺”之際,靠存貸款利差獲取“暴利”。
銀行是在以怎樣的盈利模式“日進斗金”?銀行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改革著力點在哪里?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的代表委員對此積極建言。
利潤破萬億銀行憑啥日均進賬28.5億元?
統計顯示,2011年,我國銀行業凈利潤10412億元,比2010年增加2775億元,同比增長36.3%,日均賺約28.5億元。
全國政協委員、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說,2011年銀行業繼續保持了較高的盈利增幅,主要在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較高的利差水平,銀行業自身的經營狀況良好,宏觀調控帶來的利潤增長等。
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說,實體經濟發展為銀行業盈利創造了外部條件。
相對于金融危機后艱難度日的歐美銀行,中國的銀行呈現出資本充足、資產質量良好、盈利持續增長的良好局面。不過,銀行的巨額利潤在國內實體經濟困難、中小企業以及微型企業融資難的背景下,受到人們關注和議論。
“銀行高利潤受人非議,主要在于存貸款利差高、收費多。”全國人大代表李榮杰說,一面是銀行享受高息差、獲取高利潤;一面是作為貸款主體的中小企業以及微型企業貸款難、貸款貴。
目前中央銀行調控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存貸款利差是銀行獲取利潤的重要來源。統計顯示,2011年商業銀行利潤八成來自利息收入,凈息差2.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實體經濟面臨困難、百姓財富受到高通脹、負利率侵蝕,國有商業銀行仍維持較大息差,這一狀況值得關注。”全國政協委員劉克崮說。
“盛宴”難持續高增長面臨多重挑戰
馬蔚華認為,銀行業盈利高增長不具有可持續性:貸款定價不可能持續提升,宏觀調控也在變化,銀行的資金成本正在逐漸上升。同時,隨著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利差收窄是必然趨勢。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銀行以息差收入為主、盈利靠規模和息差驅動,這種發展方式和盈利模式無法持續,必須加快轉型步伐。
事實上,一些銀行已在積極探索轉型之路,拓展中間業務,非利息收入占比呈現逐漸上升態勢。數據顯示,2011年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19.3%,比上年高出1.8個百分點。
不過,與歐美銀行相比,我國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依然偏低。以2011年上半年為例,工行中間業務的凈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為23.27%,JP摩根、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和匯豐等均在40%以上。
同時,一些代表委員認為,在信貸規模緊張、利率管制背景下,銀行迅速增長的中間業務收入,“含金量”不高,并存在一定“水分”。
“由于缺乏完善的定價體系,目前銀行的一些收費不盡合理。同時,也有一些中間業務收入來自銀監會正在整治的銀行以貸收費、轉嫁成本等行為。”李榮杰說。
“要實現銀行的可持續增長,以及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必須深化金融改革。”劉克崮認為,應該有步驟地推進利率市場化,首先解決金融機構服務能力的市場化,加快建設“草根”金融機構,走用基層資本組建基層機構,給基層對象放款,并由貼近基層的政府監管之路。
改革須攻堅推進利率市場化與發展小型金融機構
“中國不缺錢,但是為什么企業家感覺到缺錢?就是因為存在過多的金融壓抑,造成有錢人的錢不能到達需要用錢的人那里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說,應有序地放開金融機構進入限制,讓更多的市場主體來競爭,只有競爭的市場才有合理的價格。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建議,放寬民營資本對小型金融機構的準入,通過優化銀行組織結構,改變大銀行較多、小銀行較少的情況,滿足融資需要。他同時建議,在試點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全國人大代表車曉端也認為,應建立健全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中小銀行體系,積極穩妥地發展各類民資金融機構,加快民間資本投資進入金融領域。
一些代表認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也是規范引導民間金融的有效途徑。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認為,應努力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間利率的雙軌制,完善以市場為基礎、有管理的基準利率制度,循序漸進地推行存貸款利率市場化。
全國政協委員梅興保認為,現在是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好時機,可以選擇民營資本、民間融資比較活躍的地區試行,同時優先讓股份制中小金融機構先行試點。在此背景下,銀行須加快實現自身的轉型和盈利結構調整,更好地應對未來激烈的競爭,更好地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