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8 01:13:01
2012年伊始,郭樹清屢屢發出驚人言論,“IPO不審行不行”,“藍籌股出現罕見投資價值”……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文藝
每經記者 李文藝
證監會主席履新1個月,2個月,100天,在每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市場都不忘對新任主席郭樹清的新政梳理一番,盡管時間間隔并不長,但各項政策確如 “咕咕”冒出的活水,力圖洗走證券市場的污泥,帶來新生。
2012年伊始,郭樹清屢屢發出驚人言論,“IPO不審行不行”,“藍籌股出現罕見投資價值”……頗受爭議的同時,讓人看到這股活水正流向更深層的地底,而隨著新政的深入,難度越來越大,阻力也越來越強,郭樹清在業內的印象也開始從 “學者型官員”滑向了“堂吉珂德”似的形象。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郭樹清提出養老金入市時,也曾引來市場一片嘩然,引發各種爭議,但沒過多久就出現了地方養老金與社保基金簽訂委托合約,雖然最終未能成行,但已足夠證明郭樹清的大膽言論并不是突發奇想,他也絕不是“堂吉珂德”。
“IPO不審行不行”
“IPO不審行不行?”據說,這是去年郭樹清上任后不久在一個內部會議上,向證監會發行部官員和發審委委員們提出的問題,最近才被一位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委員透露給媒體。但時隔這么久才透露出來,可想證監會內部人員在聽到新主席的這番發問時,是多么震驚。
A股市場目前執行的IPO核審制度,雖然相比之前的行政審批有所放寬,但實質上還是監管部門掌管著上市的大門,這與中國股市建立的初衷有莫大聯系。如今,證監會主席拋磚引玉挑戰其存在的意義。對此,市場人士認為,IPO審核制度改革對A股市場的深遠影響,不亞于股權分置改革,甚至會超過后者,理所當然,其面臨的阻礙也是巨大的。
“IPO不審”的支持者葉檀認為,IPO不應該審,也不必審,就算審也審不到位,一些大型國有壟斷企業的上市,其審核權限實際不在發審委,因為有一系列的特批。此外,一旦過會公司出現紕漏,發審委還成為中介機構的替罪羊。同時,還妨礙了監管力度。由此,部分公司上市后業績變臉,就不僅僅是中介機構、地方政府等的責任,因為其經過了發審委的批準,那么證監會對這些公司的監管就轉變成對自己的揭丑。
而部分認為“IPO需要審”的支持者認為,新股造假者眾多,需要監管部門來為投資者把關,此外,考慮到中國市場“一放就亂”的經濟環境,如果沒有監管部門握住水龍頭,整個證券市場就會如洪水滔天一般,中小投資者更加難以生存。
事實上,對于“IPO審不審”也有部分中立者,他們認為A股市場是該向海外市場學習,取消審核制度,讓市場自己進行調節,這也是更為有效的理想狀態,但關鍵是目前的A股市場環境還不成熟,取消核審制度還需要條件,比如說強效的監管,比如說對違法者的嚴懲等等。
不管何種說法,就像這位透露信息給媒體的委員所說,郭樹清發問是在試探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水深水淺。而在實際行動上,證監會也并非沒有表示,2月3日證監會發布了 《關于加強新股詢價申購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基金公司加強對新股詢價和新股申購的監察稽核,強化對新股詢價決策人員的培訓和約束,提高風險意識和合規意識,公司及員工不得受人請托進行報價,不得進行非理性報價,不得在報價申購過程中有任何利益沖突行為。同時,證監會還首次公布了IPO的審核流程以及擬上市公司的排隊情況,并將IPO披露時點提前至初審會前。
有消息稱,證監會啟動了新一輪行政審批改革,初步議定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三成左右,還有一些調整事項正在繼續研究之中。15日,郭樹清也提到 “大幅減少事前準入和行政審批”。
“藍籌股顯示出罕見投資價值”
不及IPO審批制度改革那么轟動,但郭樹清說出“滬深300等藍籌股顯示出罕見的投資價值”時,卻是他擔任證監會主席以來公開表達的最具爭議的一句話。
2月15日,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在北京成立,郭樹清在成立大會上講話稱,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資本市場與整個經濟金融的發展一樣,還不那么成熟,上市公司結構還不那么合理,主要原因在于三個方面的機制尚不健全,一是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的對接還很不理想;二是農業食品與資本市場的關聯還不那么緊密;三是社會保障與資本市場沒有形成緊密的相互促進作用。
在本次講話中,像以往一樣,郭樹清再次提到了養老金入市問題。“這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實際上兩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離開股票和債券市場,養老基金、住房公積金的保值增值很難實現,這是世界范圍內的共同經驗。”
郭樹清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倡養老金入市,他認為,目前的估值水平平均只有15倍左右,其中滬深300等藍籌股的靜態市盈率不足13倍,動態市盈率為11.2倍,顯示出罕見的投資價值,這意味即時投資的年收益率平均可以達到8%左右。
某券商金融工程研究員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靜態市盈率不足13倍,由此理論推導出年收益率平均可達8%左右,大家對此只能是一笑而過。“我只知道,這句話帶有一定的官方誘導,沒有實質性舉措,投資者不一定買賬。”該研究員說。
如果是“誘導”或者“唱多”,但郭樹清的上述言論并沒有影響市場走勢,2月16日,郭樹清講話后的第二天,上證指數和深成指雙雙微跌,沒有見到信心提振的效果。同時,業內人士對郭樹清此番言論的合規性提出了質疑,認為作為證監會主席,他對股市發表評論本身就是相當罕見的。
單從藍籌估值角度來看,華安證券張兆偉稱,大盤藍籌股的確具有較大的安全邊際,但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講,其向上的空間有限,因為藍籌股要有好的表現,需要充裕的流動性做基礎,除非真如郭主席所言,養老金入市。
“中國應引入垃圾債”
2010年,郭樹清第一次公開提出中國應該引入垃圾債時,他還是建設銀行董事長。但其擔任證監會主席后,又屢次提及,而且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垃圾債”就是高收益債,是指由信用較低或盈利記錄較差的公司發行的,評級低于投資級的債券(一般為BBB級以下),此類債券具有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特征。從美國發行情況看,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高收益債券市場由于投機過度,進入發行低潮,1997年以后,高收益債券又開始迅猛發展,2010年美國高收益債券發行量達到2400億美元,成為融資市場的重要產品。再看歐洲市場,這一產品雖然興起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2010年歐洲高收益債券發行量為480億歐元。
擔任證監會主席后,郭樹清在一次會議上指出,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目的,鼓勵發展和創新多元化的投融資工具,包括高收益債券、地方政府債券等固定收益類新產品,以及國債期貨、資產證券化等衍生產品。2012年春節之后,國債期貨迅速推出,目前處于仿真交易測試階段。同時,有媒體報道稱,高收益債發行上市辦法已擬定上報,只等監管部門近期頒布。在業內感嘆中國債券市場“零風險”時代即將結束的同時,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出現新突破。
債券市場的改革和創新相對比較迅速,正如郭樹清所說,與股票相比,公司債、機構債的發展并不更復雜更尖端,但是其發展卻一直滯后于金融市場。由此看來,新主席是要加緊消除這一滯后性。
但對垃圾債的開閘,有市場人士提出了幾個需要提前解決的問題,如發行主體的準入門檻,過高則可能將部分有資金需求的企業限制在門外,過低則可能令部分償債能力較差的企業通過高收益債券取得融資。又如發行方式的選擇,究竟是公開發行還是私募發行等等。
“上市公司不能浪費募集資金”
同樣是在上市公司協會的成立大會上,郭樹清還提到“上市公司協會要幫助企業樹立市場意識和回報股東意識,上市公司募集的錢不是白來的,不能無償占有,更不能浪費。”
幾乎與此同時,回歸A股市場的中國交建(601800,發行價5.4元)發行時一再聲稱,募集資金不會超過計劃,也即是說不會出現超募資金。在確定發行價格為5.4元/股后,由于中國交建承諾募集資金不超過50億元,因此最后環節公司對發行股份數量進行了壓縮,從最初的16億股縮小為13.49億股。有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A股市場累計融資額達2720億元,其中超募資金為1278億元。
上市公司發布的公告顯示,對于超募資金的運用,要么償還銀行貸款,用以降低公司財務費用;要么永久補充流動資金;要么花在公司原本沒有計劃的一些項目上等。當然,還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用法,比如存入銀行吃利息,新筑股份(002480,收盤價14.58元)的最新公告顯示,公司董事會同意將超募資金利息288.08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而此前,不少上市公司也有類似的做法。當然,這些對資金資源都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于是,曾有專家建議,可否設立一個超募資金專戶。“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浪費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某券商資管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上市公司都向中國交建這樣按需募資就可以,只不過在沒有相關政策法規約束的情況下,“中國交建”不可能大量出現,所以應該交由市場決定,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比如控制0~50%之內,畢竟有的確實是好公司,資金確實看好公司未來的成長性。
中投顧問分析師楊文柳表示,在A股上市公司的募資過程中,超募已經成為上市公司衡量投資者對企業信心的標桿。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監管部門對超募資金的使用情況卻存在一定的監管缺失,所以規范超募資金使用、提出相應的監管手段的確是消除上市公司不合理使用超募資金的重要方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